OO在對話中提到,常聽到他人對自己說:

「你怎麼這麼脆弱呢? 」「這樣就覺得受傷,你是不是玻璃心啊?」「就這點小事,你就不能快點走出來嗎?」「你是不是太多愁善感了?」

「我好像跟別人有點不一樣」「有時候會和人們格格不入」「大家都說我想太多…太敏感」我只是…....

當我嘗試說出我的困擾,好像我的感受不重要一樣……聽起來是關心,但卻有被責備的感受…可是,我就是真的很難不去在意……

 

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曾有過相似的經驗嗎?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想要的,
但我知道這是別人所期望的。

我覺得壓力好大 好沉重,我努力在達成別人的期待,
但我累了...可不可以讓我休息一下就好

在記憶保存室裡,當回顧起自己的一生,體驗者這麼述說著...

什麼是體制背叛?

每天我們都生活在各種體制中,小至學校、公司,大至社會、政府。

出於信任與依賴,我們有時會對所處體制有所求。可能是遇到一些只有體制才能解決的困難,而希望當權者給予幫助,也可能只是單純地希望被平等對待。

然而當這些期待被辜負,甚至被進一步不當對待時,可能就會產生一種被背叛的感覺,而這就是體制背叛。

小岩剛成為社會新鮮人,滿心期待地加入朝思暮想的大企業後,卻一直被主管言語羞辱,近期甚至出現肢體攻擊的行為。今天,小岩終於下定決心向人資部門反應他的職場霸凌經驗,不料卻被人資主管敷衍了事,甚至最後他的受創經驗被全公司的同事知道,每個人都在小岩背後指指點點……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自傷(自殺)」趨勢從2014年逐年攀升,在2021年通報數更是到達最高峰,也有為數不少「無聲墜樓」的事件,卻有官員回應此事時,說出「因為高樓的增加」導致「青少年的衝動墜樓事件增加」,讓我們不禁嚴肅思考,這群本是該健康成長、面臨求學階段的孩子,是否真的被漏接? 抑或有更多其它被忽略的因素呢?

大家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經有過:看到別人需要幫助(如車禍),自己卻沒有主動伸手援助呢?若沒有選擇幫助別人,那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人們在決定要不要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內心其實會經過五種小劇場喔,當你跑完五種小劇場才可能會有助人的行為,所以可以來看看這個懶人包,了解自己面對需助人時卡在哪一點居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