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200管血,兩手都是洞」——這句來自台師大女足學生的控訴,不只是一次學術研究的失誤,更是對整個教育與研究制度的深刻警訊。原本應該是尊重科學、關懷人本的學術場域,卻變成了壓迫與身心剝削的場景。本文將從本事件出發,探討倫理審查的功能、學分制度的扭曲,以及心理與生理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倫理邊界。
一、事件回顧與問題點
根據受害學生與媒體報導,台師大一位教練在國科會計畫下,要求學生參與長達14天、每天3次的抽血實驗,總計多達200管。若不配合,即可能喪失體育必修學分。此研究計畫不僅未完整揭露研究風險,且部分抽血並未由醫護人員執行,也未取得明確書面同意,明顯違反《人體研究法》。
主要問題包括:
• 學術研究變成學分「勒索工具」
• 抽血行為未完全符合法規與醫療標準
• 未獲妥善知情同意與退出保障
• 倫理審查制度失靈或僅止於紙本審核
二、心理與生理研究的倫理挑戰
在心理學與體育心理研究中,常涉及問卷測驗、情緒誘發、壓力測試,甚至血液與生理數據的蒐集。這些研究有其價值,但若忽視受試者的經驗與選擇權,極易造成傷害,尤其在以下幾點:
1. 知情同意流於形式化
當「參與研究」與「畢業資格」掛鉤時,學生的同意難以被視為真正自願。
2. 倫理審查機制未落實監督與稽核
多數研究通過初審後缺乏中後期監督,導致執行過程與倫理規範脫節。
3. 師生權力關係與隱性壓力
學生在學術與資源分配上處於弱勢,難以拒絕權力者的要求,即便心生疑慮。
三、學分制度與公益綁架:一種結構性的剝削?
部分大學制度將體育課、服務學習、實驗參與等列為畢業學分的一環,原意是鼓勵學生多元參與。然而,當制度變成:
• 不參與就扣分
• 捐血換時數
• 不交身體就不讓你過
這樣的制度實質上已經成為一種剝削機制,學生被迫以身體與時間換取學業資格,已失去教育的原始精神。
四、省思:當制度本該保障學生,卻成為壓力的來源
這起事件不只是個別研究者的越界,更反映出整體制度中長期忽視的隱性傷害。我們往往將「制度」視為保障弱勢的安全網,卻忘了:當這張網沒有細緻的織法、沒有真誠的監督、沒有對權力不對等的警覺,它就可能成為另一種施壓的工具。
因此,或許我們需要自問:
• 為什麼倫理審查制度,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缺席?它究竟是在守護什麼,又忽略了什麼?
• 當研究的發起者與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權力不對等時,倫理委員會是否真的有意識到風險的實質性?
• 若學生的身體成為學分的代價,倫理審查是否僅是「審文件」、而非真正「問人性」?
倫理審查委員會:紙上審查,還是實踐倫理的守門人?
倫理審查的設立,初衷是為了防止研究傷害、保障參與者。然而在實務上,它是否已淪為程序性的「通關手續」?一旦計畫書審過,實際執行過程便鮮少關注;即使受試者身陷困境,也缺乏回應與處理機制。
我們需要問的,不只是「這個研究有無通過審查」,而是:
• 審查的評估是否考慮到權力關係與制度壓力?
• 是否設有定期回顧、實地抽查、或匿名通報機制,讓受試者不必冒風險才能發聲?
• 當倫理審查機制本身也成為象徵權威的結構,它還能守住人權與尊嚴嗎?
學分制度與「自願」的矛盾
學校常強調「參與服務、研究、活動是學習的一部分」,但當這些活動與畢業門檻直接掛鉤,學生真的還有選擇的空間嗎?當一個人為了畢業,不得不忍受身體與心理的壓力,那麼這種參與,還能稱之為「自主」嗎?
學術不該是傷口的製造者
教育與研究本應是守護生命與追求真理的所在。但當倫理與制度淪為空談,學生便可能成為學術的代價。讓我們不要再看到下一位學生,用一管管的血,換取一紙無感的學分。學術應回歸初心,不再剝奪,而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