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少年的特色
思索你我在青春期的樣貌,那些壓力痛苦、尷尬羞赧、叛逆暴衝,是同理孩子的第一步,你當時真正的願望、如果可以重來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 青春期的野性,狂妄又有趣、時常像是YA片的日常,我們都曾年輕只是忘記了。
孩子急著轉大人,大人發現小寶貝不見了。
青少年在衝突與迷惘間擺盪,看似小大人其實是個大孩子,面對小團體、艱難的學校生活、身體的秘密、探詢我是誰?心理仿佛在多頭燒的蠟燭。
他們會正重視外表、更注意性別角色、理想化、想法固執、有些戲劇性的相信自己的經歷非常特殊、相信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等等。
開始有些需要注意
- 對於從事的活動始終保持神秘,特別是與同儕相關的活動
- 無法保持個人衛生。例如拒絕洗澡,或梳洗外表
- 沒有朋友或沒有興趣交朋友
- 與成人相處愉快,但無法與同儕相處
- 你知道「你的孩子都在用電子產品做什麼?」嗎?
像是使用社群媒體IG/抖音等,少女可能對小帳中誰有刷過閱覽非常在意,被人際糾葛放大,感到沮喪,充滿負能量但又無法克制繼續刷。
少年玩網路遊戲其實也容易感到無聊,尤其時疫情間那些曾陪伴度過孤寂的經驗,遊戲中被排擠的少年,如何表達與理解這些複雜的團體動力?
追隨網紅、依賴影音媒體背後可能有許多複雜的情緒狀態,當面對崇拜2.5次元偶像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的次文化、Y2K的用語遠遠超過家長的守備範圍。
通常我會請教他們
偶像叫什麼名字?隸屬於什麼群體?你為什麼會喜歡?是誰介紹你追的?最近會發生什麼特別的線上/線下活動嗎?你會跟他們如何互動呢?等等...
持續保持好奇、連結,同時必須協助青春期的孩子理解現實中關係,而不僅是透過螢幕的連結,傳遞「這很有意思,我在你身旁,會陪著你一起探索」的態度。
回想科技產品在疫情間的功能
與其因為限制使用而發生親子糾紛,請先了解你家少年如何使用3C產品。
過去大人以為開電腦就是要做「正事」的概念需要調整,你我都曾漫無目的瀏覽購物網站、在LINE上閒聊兼辦公,在現實與虛擬之間來回擺盪,網路就向皮膚的衍伸,讓無遠佛屆的觸角伸向虛擬世界,接連著將擴散的感受牽引著個體、情緒行為也跟著震盪。尤其在青春期期間,擺盪在身體劇烈成長與內在向吹,情緒與人際也接連著受到影響。
了解他們使用的用途,並開放式的對話好奇、幫助少年評斷與自我監控,親子互動的重點並非使用手機/ipad/電腦等,掛在螢幕前的問題,而是使用的過程與前後對話。
我們在經驗疫情的重大變化至於,或許,電動、社群媒體幫助很多孩子撐過那些不舒服的時光,被陪伴、被看見、嘗試平衡學習與休閒、擺脫孤獨的感受。
使用手機時間/時機/交換條件等,成為親子關係張力的來源,深入在網路與手機等設備管控背後,所擔心的作息、自我控制、接觸的內容等,背後隱藏著事模糊的設限、約束與底線受挑戰,以及負面情緒。
青春期的議題伴隨來的野性與失控,更需要溫和堅定;複雜系統,更需要身段柔軟;會不會好好的長大呢?在疫情的前後,環境張力與條件變化似乎又更難。
他有多依賴手機或社群媒體處理負面情緒?
特別是在社群媒體的使用與監控,如何讓青少年減少使用社群媒體,並有意識的與現實連結。家長會需要下一番功夫與青春期的孩子不斷來回商討,保護安全與健康的使用,必要時設立底線。
觀察你的孩子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拿起手機,是發小帳限動?還是開line跟朋友抱怨?用抖音影片轉移心情?細膩的觀察可以看出端倪。
這些半生不熟的青少年,在3C螢幕中遨遊,正在測試自己能力的極限、找尋自己的歸屬、或是用力地連結呼救…
然而,當負面情緒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中,會讓大人難以招架,如果少年告訴你他想動手攻擊某個人、少女受到死亡的誘惑,通常父母的反應回焦慮且慌張。
這是一個漫長擺盪的過程,來回形塑「我」是誰?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往往大人會先沒有耐心。
家長如何幫助與陪伴青少年使用3C產品
如果可以,進一步評估哪些app與程式對他們有益、那些沒有任何幫助,專注於提高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
或許問問孩子他看完遊戲直播,是否會感覺亢奮不安?感覺自己不如人?
一兩天沒有抽到遊戲獎勵,可能焦慮的感覺要如何排解?會想要儲值更多錢嗎?
發現沒有被按讚的貼文,挫折背後生活中是否很難有成就感?那些理想終讓人憧憬網紅,現實所下的功夫?
用大量搞笑諷刺迷因刺激,會不會負面的感覺消失而取而代之的空洞感受?有沒有其他讓厭世的感覺減少的方法?
只有匿名社群可以訴說,現實中不敢求助的感覺,發生什麼事?
雖然都是在掛螢幕前,仍需分辨不同的活動與對青年的影響,大人在一旁的陪伴與互動,也是親子關係中的關鍵。
你我要如何守護青少年平安長大?
青少年用各種方式在找自己、找容得下我的所在,這單純又執著的願望,交織著身體心理與環境的發展。其實,回想自己的國高中時期,就可以更多的理解。在與青少年家長的對話中,我邀請爸媽們回想自己的過去青春期樣貌,聽見躲在棉被中看漫畫、捉弄同學、考試考差以為天崩地裂等等的感覺,大部分的家長都曾經年少輕狂,可能有些還玩的更狂野,充滿意義的活著。
青春期的旋轉門,一腳在外衝撞探索邊界、一腳在內繼續吸取營養的奶水,來回像是海盜船一樣擺盪,衝撞讓人感覺活著,但強勁的反作用力可能嚇到自己跟身邊的大人。
與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使用不同的語彙、媒介,相同的是,腳跨在社會與家庭之間,仿佛海盜船一樣的擺盪,所以偶爾撒嬌像個baby、有時背影成熟高大像個大人,身體跟心理的感覺劇烈高張時,父母/照顧者就像維繫住海盜船的風箏線,需要放手等待也需要拉緊注意安全。
接住青春期的孩子,是一門巧妙的學問,當我反問爸媽們回顧國高中的自己需要什麼,其實討論到最後,就是「知道爸媽永遠會在」,只要陪在身邊一起度過這波海浪,下波海嘯來時孩子就會更有信心,陪著孩子一起乘風破浪,簡單又多麼困難。
回到親子關係中,讓科技產品發揮正向的效用。
看見螢幕背後孩子的脆弱、同時也感受他正在長出自己的形狀,穩住自己。
我曾經聽見父母跟孩子一起去卡拉OK唱抖音神曲,發現孩子跳的非常傳神。
用社群媒體帳號存下梗圖跟孩子分享討論、想那些暴力與性玩笑是否合適在現實中開。討論網紅跟直播主這個工作,在現實中有什麼利弊得失。
或是就陪著孩子打電動/不斷被虐殺/看密技破關,分享以前動漫流行,討論帥氣偶像哪裡吸引人。
這些都是其他父母用自己可以的方式陪伴孩子的嘗試,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最清楚,如何網住孩子的心。
回到日常中親子互動
想想有沒有,可以放下手機跟關掉電視後,親子可以一起做的事物?
回到現實的親子關係中,在與科技產品推力與拉力間平衡,當看見青少年被螢幕吸住的時候,創造生活連結的拉力,便需要費心,理解使用背後的心理需求、轉移到生活中讓科技的誘惑減少。父母或許無法取代同儕與遊戲的聲光刺激,但陪伴是最簡單的道理,趁寒假列出你們可以一起做的一百件事情,邀請孩子天馬行空的腦力激盪。過去我的經驗是當列到十個國中生就感覺父母不允許,爸媽需要在這時開放彈性,討論尋找親子間的重疊需求,一起想可能外出露營、逛街看電影、參觀動漫展等,如何安全又具有休閒價值,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提出的可能。當孩子經驗到爸媽認真看待提案,並實踐的時候,也會對大人有更多信心,感覺能夠安心探索。
可以如何陪伴青少年的孩子?
撐住關係的絲縷著實不容易,而極限運動安全最重要,試過自己高低水位後,才有機會回到自己。但往往就是框架不夠有力道設限,衝破了回不來,讓狂飆成真,斷了線的鞦韆甩出去,失控野性的行動在現實落地成為攻擊、悲劇。
如果能夠靜下來傾聽,遇到掛在螢幕前的青春期少年少女,不仿停下來觀察他都在用3C做什麼?好奇他的使用方式、前後的情緒變化、背後的需求與渴望,嘗試連結現實生活與關係,互動、討論、思考,用開放彈性的態度傳遞陪伴與看顧的基石,邀請一同分享生活。
以下是一些青少能可能的心聲,提供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方向:
-問我現在是否是談話的好時機。
-我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有心事時,我可能想立即與你交談,或者只有在沒有任何其他干擾,只有你和我時,我才會分享。
-如果我避免目光接觸,要知道這對我來說有時是很困難的。
-允許我選擇我的溝通方式。
-有時我只是跟不上或找不到話說;
-如果我要求你重複你的問題或陳述,你要準備好這樣做。
-要冷靜,我可能會有無法控制的情緒;
-冷靜會幫助我,大喊大叫則不會。
-如果合適的話,請允許我與另一位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交談,以獲得幫助。
-當我在學校遇到困難時,請以理解和平靜的方式詢問我。
-我很可能已經感覺很糟糕了。
-確保你在適當的時候表揚我。
否則,我可能會認為只有在我做了你不喜歡的事情時,你才會想和我談談。
讓我知道我對你很重要,當我準備好的時候,我會和你談談。
陪伴,是簡單又堅定的道理。花心思陪伴、觀察、好奇提問與溝通,能夠在親子關係間連結的更加緊密,而也在生活中善用科技為親子互動增溫。
承認有限並請求支援
平安長大不僅是父母的願望,希望社會能夠不要忘記,用一個村落的力量養大孩子,這些孩子,渡過青少年時間,才會成為下一批看顧根基的社會人。
最後,相信大部分爸媽能用處變不驚的態度穩住自己,但真的招架不住,先照顧好自己。對於必要的時候尋找盟友、可能是伴侶或是老師,或是尋求專業諮詢。
掛心著,願能夠陪著這群半生不熟的小大人,渡過一波一波海浪,緩緩的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