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已經幫你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人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承受著這個社會給予我們的身份、環境、思想,任何行為或想法都隱藏著社會的價值觀審視,工作有高低、職業有貴賤,建築工人的薪水比一般的辦公室工作薪水高上兩倍不止,兩者都維持著社會運作,但後者卻受更多人推崇。甚至性別、年齡、家庭環境,深刻且真實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涯抉擇,使我們忽略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當我們發現自己與集體不合時,會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批判自我,減少快樂的感受,這是動物天生的情緒反應,在原始人的生存環境中,脫離同伴去摘果子、打獵物不會是什麼安全的好事,活在世上被社會接納,能夠獲得安全感、心裡的寄託,受到社會認同和肯定,這也可以是一種價值觀,知道自己無法不在意社會的眼光去做選擇,去接受和認同也是一條安穩的路。
如果經過自我認識後的你,下定決心走一條社會不給予認同、掌聲、名利,不符合社會對於成功想像的路,那麼我想告訴你,看看四周,我們不再處於原始人生存環境裡了,現今的社會如此複雜,不再是大多數人這麼認為,就一定得那麼做才會幸福的世界,就算少了屬於集體的心理安全感,你也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生活、達成自我價值的安定感,這個社會也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你並不孤單,試著去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夥伴獲得更多的能量吧。
2. 人天生的思維運作模式:避免痛苦而非獲得快樂。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做決定時容易將損失看得比獲得的好還重,失去十塊錢的痛苦程度,大於得到十塊錢的快樂,這類思考傾向容易使人以為,與其付出風險追逐更好的生活,不做出改變維持現狀才是最好的。這就好像我們常常看家人或朋友明明可以過更好的生活,苦口婆心勸他們把舊的家具丟掉換新、找更好的對象或工作,他們卻從來不肯做出改變,或許也不敢做出改變。如果你有想要改變的想法,卻又擔心改變的風險,試著問問看自己這個問題:
➡️ 做這個決定一年之後我會開心嗎?停留在原地一年後我會不開心嗎?
試著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改變,如果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卻又只以失敗的結果和損失去衡量是否要做出新的改變,會不會有些矛盾呢?多花點時間去看見改變後變得更好的可能,這可能需要一些努力和練習,但能夠幫助你理性衡量是否要改變的決定。
3. 以沉沒成本來看,有後悔就應該做出改變
在經濟學上,已經付出去的時間、金錢就是沉沒成本,這個成本不應該影響你未來的任何決定。
例如去看電影時,已經付了電影票的錢,但是坐了十分鐘後才發現是部爛片、自己並不喜歡,你會果斷離場,避免浪費自己100分鐘的時間,還是因為已經付出了300元的電影票,於是決定繼續看下去?
留下來看完電影,並不能讓你付出的300元變得有價值,那就是一部你不喜歡的片,看得再久,你也不會喜歡。
在人生的抉擇上,也許你會告訴自己,待久了就習慣了、這也沒有那麼糟,這樣的想法也許可以沖淡你後悔的情緒,但同時也是阻止自己去尋求更好人生的可能,因為已經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所以就算不喜歡也要繼續,好像有減少損失,實際上卻是在繼續承擔損失。
➡️後悔是一種負向情緒,因此容易被人壓抑以追求快樂的人生,但去覺察到後悔後引發的改變,或許能夠帶來正向的結果。
作者介紹:邵敏華
心不懶實習生,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在讀中。曾任 大學通生涯探索課程助教。曾撰稿另一篇探討社交的文章⟨ㄟ你朋友很多欸,為甚麼啊⟩在medium上,興趣是文字、電影、音樂和公共議題,學習心理學是想找到自己是誰,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可以繼續透過文字與大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