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是恆溫器,在熱戀期的高溫退卻之後,
我們開始意識到原本被彼此融到模糊的界線需要重新建立疆界,
以避免因為「習以為常」與「理所當然」而遺忘了尊重。
或許是更敏覺到伴侶在身邊的黏膩讓我們悶的喘不過氣;
也或許因為伴侶需要個人空間而感到寂寞的涼意。
愛情體感的溫度時高時低,
無法精準預測此刻和伴侶該待在一起或是拉開距離,才能感到安適自在。
渴望靠近的一方傷感著過往的甜蜜而焦慮疑心,
追問與控制無法獲取安全感,
而是意識到有更多無法掌控的範疇,感到無力與自我厭惡。
期待喘息的一方懷念著過往的安穩與平靜,
面對過不完的測試與檢視,
害怕繼續配合仍舊得不到信賴,感到沮喪與疲憊。
愛情滋養著我們的安全感,因為伴侶的同在而安心。
但同時,愛也讓我們因著對方的反應而牽動心情。
情緒的起伏跌宕,讓我們失了單身時的安全感與控制感。
無論留下或離開,我們都面對自主與親密的兩極拔河。
與伴侶同行的日子不總是風和日麗,總有旱有雨。
因著親密的消磨,內在未被滿足的需求與渴望,
驅使我們需要確立不在伴侶身邊的自己依然完整,
害怕愛過一場卻丟失了原來的自己。
我們可以練習,在感到幸福時,告訴自己「正在愛著、正在被愛」。
在感到不安時,告訴自己「心裡的警鈴又響了」。
在本能反應戰或逃自動化執行之前,將注意力放在所處情境的現實線索與感官感受,
讓「刺激到反應」的時間產生緩衝的可能,帶領我們開啟覺察。
當我們覺察,更能看清楚自己在愛裡的模樣,更知道什麼在影響著自己。
進一步評估可控的、不可控的各是什麼,這讓我們有了選擇。
因此,我們可以練習用「可控句型」來進行自我暗示。
失控句型「你讓我沒安全感」的改寫,有許多可能性:
- 我選擇讓我自己感到安心。
- 我選擇不以惡意解讀伴侶。
- 我選擇抱持好奇了解伴侶。
- 我選擇尊重伴侶有其想法情緒,而不否認與批評。
- 我選擇欣賞彼此隨著歲月的推移,有著內在與外在的改變。
- 我選擇彈性地決定相聚或獨處。
- 我選擇學習調適伴侶在很好,不在也很好。
- 我選擇無論情人是否存在,都給自己深深的擁抱,享受愛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