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注意力無處安放,身心就會失衡
我曾經以為,擔任學校輔導老師是一份優雅而從容的工作。實際投入後才發現,輔導室的門從不曾真正關上,學生隨時有狀況、電話隨時響起、會議排山倒海,情緒像洶湧的浪潮,日復一日地淹沒我。
最嚴重的時候,我出現了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恍神、心悸、悶悶不樂,甚至回家後都還處在那種無形的負壓氛圍中。
這時我才發現,離開工作場域,不等於「下班」。我的身體離開學校,但我的心還卡在學生的煩惱中。
我開始嘗試一些轉場:下班後不直接回家,而是先去運動、或是學一點有趣的東西——這讓我重新找回那種把注意力收回來的感覺。透過身體活動或專注的小任務,我的情緒開始慢慢鬆動、心也開始靜了下來。
五感,是我們與當下最真實的連結
我們的五感其實是一套極強大的「正念系統」,隨時隨地都能帶我們回到當下:
- 眼睛:觀察周遭細節、光影變化、顏色層次
- 耳朵:聆聽環境聲、背景音樂、自己的呼吸
- 鼻子:感受空氣中的味道、香氣或涼意
- 舌頭:覺察食物的質地與風味
- 身體:感受重量、接觸感、步伐、緊繃與放鬆
但問題是:我們的感官系統從不曾真正「下班」。
我有個朋友,下班回到家坐上沙發,按下遙控器播放新聞。此時的他:眼睛看著電視上滿是政治與社會焦慮的畫面,嘴巴吃著微波便當,耳朵同時要聽太太傾訴工作煩惱,還要回應孩子的功課問題,腳邊還有一隻狗狗在撒嬌。每一感都在工作,但沒有一感在休息。
這樣的感官同時被拉扯的狀態,正是感官過載(sensory overload)。
在正念練習中,我們會刻意「收束」:吃飯時只吃飯、走路時只走路、洗手時只感受水流。這樣的專注,才是真正讓大腦與神經系統能夠「切換頻道」,進入平靜與復原的狀態。
你曾經的「靜心小宇宙」,還在嗎?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曾有一個能讓自己全然投入、忘記時間的活動。那可能是看小說入迷、組裝模型、練樂器、畫畫、炒一盤喜歡的菜、照顧植物、拼拼圖,甚至只是靜靜寫字。
這些活動的共通點是:它們能讓我們「忘我」,進入一種心無旁騖的節奏與流動感。這就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說的心流(flow)狀態——當我們的技能與挑戰達到平衡,注意力自然集中,內在充滿穩定與滿足感。
我有個朋友,平常上班壓力超大,但下班後只要一開始練電吉他,就彷彿進入另一個宇宙;有人則迷上手沖咖啡、種植多肉、研究貓咪行為,或只是每天做一道新料理,當作療癒自己的儀式。
這些看似微小、不務正業的活動,其實正是我們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注意力轉場工具」。
打造自己的「正念轉場儀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假期,而是一個「過場」,讓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的界線。
這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可以是:
- 進門前的三次深呼吸
- 洗手時專注感受水流與溫度
- 吃飯時放下手機、慢慢咀嚼每一口
- 睡前關燈靜坐三分鐘,聽聽自己的心跳
舉例來說,生活中常見的轉場儀式,會出現在:
睡前的儀式感
- 關燈後深呼吸、寫日記、擦護手霜、聽輕音樂
- 寫下今日三件感恩的小事,轉化情緒能量
讀書/工作前準備動作
- 整理桌面、泡一杯茶、點一盞燈或香氛
- 播放固定的學習音樂、靜坐 1 分鐘啟動專注狀態
這些動作看似微小,卻能慢慢幫助我們從「外在模式」過渡到「內在專注模式」。正念的關鍵,不是刻意做什麼,而是有意識地感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並讓自己真正「在這裡」。
把「我」接回來
在這個被碎片資訊與多重角色切割的世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效率,而是更多「存在感」。
正念心理學不是教我們放空,而是幫助我們學會與當下和平共處。只要願意花幾分鐘聚焦五感、留意呼吸、放慢節奏,我們就有機會把那個疲憊、分心、被消耗的自己,一點一點接回來。
這些靜心的小練習,或許無法立刻解決所有困難,卻能在你每天最忙亂的時刻,撐出一個微小、但堅定的安定空間。
那裡,剛好可以容下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