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7 |
作者 

回到當下的自己:從正念心理學看五感、靜心與生活的專注力練習

很多人以為,學會放鬆只是「找時間休息」的問題。但真正讓我們恢復能量的,不只是坐著休息,而是「如何休息」、更準確地說,是怎麼讓注意力停下來。在正念心理學中,調節壓力與情緒的關鍵,不是逃離當下,而是重新回到當下。而最直接的入口,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五感」:眼、耳、鼻、舌、身。

當注意力無處安放,身心就會失衡

我曾經以為,擔任學校輔導老師是一份優雅而從容的工作。實際投入後才發現,輔導室的門從不曾真正關上,學生隨時有狀況、電話隨時響起、會議排山倒海,情緒像洶湧的浪潮,日復一日地淹沒我。
最嚴重的時候,我出現了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恍神、心悸、悶悶不樂,甚至回家後都還處在那種無形的負壓氛圍中。

這時我才發現,離開工作場域,不等於「下班」。我的身體離開學校,但我的心還卡在學生的煩惱中。
我開始嘗試一些轉場:下班後不直接回家,而是先去運動、或是學一點有趣的東西——這讓我重新找回那種把注意力收回來的感覺。透過身體活動或專注的小任務,我的情緒開始慢慢鬆動、心也開始靜了下來。

五感,是我們與當下最真實的連結

我們的五感其實是一套極強大的「正念系統」,隨時隨地都能帶我們回到當下:

  • 眼睛:觀察周遭細節、光影變化、顏色層次
  • 耳朵:聆聽環境聲、背景音樂、自己的呼吸
  • 鼻子:感受空氣中的味道、香氣或涼意
  • 舌頭:覺察食物的質地與風味
  • 身體:感受重量、接觸感、步伐、緊繃與放鬆

但問題是:我們的感官系統從不曾真正「下班」。

我有個朋友,下班回到家坐上沙發,按下遙控器播放新聞。此時的他:眼睛看著電視上滿是政治與社會焦慮的畫面,嘴巴吃著微波便當,耳朵同時要聽太太傾訴工作煩惱,還要回應孩子的功課問題,腳邊還有一隻狗狗在撒嬌。每一感都在工作,但沒有一感在休息。

這樣的感官同時被拉扯的狀態,正是感官過載(sensory overload)

在正念練習中,我們會刻意「收束」:吃飯時只吃飯、走路時只走路、洗手時只感受水流。這樣的專注,才是真正讓大腦與神經系統能夠「切換頻道」,進入平靜與復原的狀態。

你曾經的「靜心小宇宙」,還在嗎?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曾有一個能讓自己全然投入、忘記時間的活動。那可能是看小說入迷、組裝模型、練樂器、畫畫、炒一盤喜歡的菜、照顧植物、拼拼圖,甚至只是靜靜寫字。

這些活動的共通點是:它們能讓我們「忘我」,進入一種心無旁騖的節奏與流動感。這就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說的心流(flow)狀態——當我們的技能與挑戰達到平衡,注意力自然集中,內在充滿穩定與滿足感。

我有個朋友,平常上班壓力超大,但下班後只要一開始練電吉他,就彷彿進入另一個宇宙;有人則迷上手沖咖啡、種植多肉、研究貓咪行為,或只是每天做一道新料理,當作療癒自己的儀式。

這些看似微小、不務正業的活動,其實正是我們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注意力轉場工具」。

打造自己的「正念轉場儀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假期,而是一個「過場」,讓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的界線。
這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可以是:

  • 進門前的三次深呼吸
  • 洗手時專注感受水流與溫度
  • 吃飯時放下手機、慢慢咀嚼每一口
  • 睡前關燈靜坐三分鐘,聽聽自己的心跳

舉例來說,生活中常見的轉場儀式,會出現在:

 睡前的儀式感

  • 關燈後深呼吸、寫日記、擦護手霜、聽輕音樂
  • 寫下今日三件感恩的小事,轉化情緒能量

讀書/工作前準備動作

  • 整理桌面、泡一杯茶、點一盞燈或香氛
  • 播放固定的學習音樂、靜坐 1 分鐘啟動專注狀態

這些動作看似微小,卻能慢慢幫助我們從「外在模式」過渡到「內在專注模式」。正念的關鍵,不是刻意做什麼,而是有意識地感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並讓自己真正「在這裡」。

把「我」接回來

在這個被碎片資訊與多重角色切割的世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效率,而是更多「存在感」。

正念心理學不是教我們放空,而是幫助我們學會與當下和平共處。只要願意花幾分鐘聚焦五感、留意呼吸、放慢節奏,我們就有機會把那個疲憊、分心、被消耗的自己,一點一點接回來。

這些靜心的小練習,或許無法立刻解決所有困難,卻能在你每天最忙亂的時刻,撐出一個微小、但堅定的安定空間。

那裡,剛好可以容下真正的你。

閱讀 23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5-07-27
方將任

心理師簡介:
心不懶創辦人;推廣以「民眾需求」為本位的心理協助,結合心理學、輔導學與紓壓活動的資深諮商心理師。同時擁有國際咖啡師、廚師、街頭藝人等執照。擅長運用非洲鼓、咖啡、繪畫等不同活動方式,引導身心紓壓、自我探索。擔任多所大專院校、新北市政府、企業等合作心理師及專業督導。


擅長議題:
家庭親子、兒童、青少年心理,生涯探索、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憂鬱/躁鬱、焦慮、自殺防治暨危機處遇、生態觀點個案管理

擅長理論學派:
焦點解決心理諮商、敘事心理治療/家族治療、正念心理學。


心不懶心理諮商預約

現任:
心不懶線上心理成長智庫/諮商所/喘息咖啡 執行長

相關經歷:

  •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議會EAP心理師
  • 新竹生命線合作心理師、企業講師
  • 大專院校約聘心理師、專業督導
  • 哈哈滬非洲鼓樂團團長
  • 醬泥咖啡烘焙房負責人
  • 第五屆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專業證照:

  • 諮商心理師
  • 中餐烹飪廚師證照(丙級/葷食)
  • 國際咖啡吧檯師
  • 非洲鼓樂團街頭藝人證

近期講座主題經驗:

  • 職場壓力調適:職業倦怠停、看、聽
  • 職場不法侵害防治:人際尊重與界線
  • 職場騷擾防治:人際尊重與界線
  • 職場父母家庭溝通術:你今天同理了嗎?
  • 職場溝通術:同理心初階、進階
  • 職場人際關係與溝通:職場溝通與衝突管理
  • 生態觀點學校輔導:跨單位的系統合作模式
  • 諮商歷程的心理評估與危機處遇
  • 珍愛生命守門人:高關懷學生陪伴與輔導合作
  • 我的非典生涯:態度決定價值
  • 別讓紓壓成為一種負擔: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 親子陪伴系列:孩子情緒怎麼辦?
  • 親子陪伴系列:如何讓孩子放電?
  • 暖男爸爸養成班:新手爸爸心理調適篇

近期團體/工作坊主題經驗:

  • 咖啡/非洲鼓工作坊系列:
    正念咖啡紓壓工作坊
    溝通與合作咖啡工作坊
  • 非洲鼓工作坊系列:
    正念非洲鼓紓壓工作坊
    溝通與合作非洲鼓工作坊
  • 繪畫系列:
    投射性繪畫自我探索工作坊
    親子關係繪畫工作坊
  • 牌卡工作坊系列:
    自我覺察牌卡工作坊

專業服務項目

  • 專業督導與顧問
    實習生、專任輔導員專業督導
    校園個案管理暨危機處理
  • 專題講座
    生涯探索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人際關係與溝通
    校園個案管理暨危機處遇
  • 成長工作坊
    咖啡工作坊(正念抒壓、人際關係與溝通)
    非洲鼓工作坊(正念抒壓、人際關係與溝通)
    投射性繪畫工作坊(自我探索)
    方寸之心牌卡工作坊(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