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案過程中,不時會聽到個案無奈地說:我說了阿!可是他還是照舊
或是"我話都還沒說完,他就說他知道,然後我就不想再說了..."
不管在同事、朋友、伴侶或家人間,你我可能都經歷過這劇本
明明能說的都說了,收到的回應卻不如預期...
有時候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說話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由盧森堡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模式(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正是提醒著我們,可以重新檢核平常說出的話語是否明確傳達語意
也許說出口的跟對方聽到的,經過濾鏡後其實天壤之別
在無意間造成彼此的傷害,而讓關係產生裂痕...
跟著以下的階段,一起來看看過去的溝通發生了什麼事吧!
非暴力溝通模式共分為四階段-[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
觀察(Observations)-好好聽,不評論
如同開頭引用盧森堡博士的話語,當我們在聆聽別人述說時,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解讀而下定論,並影響所回應的內容
面對越親近或過往已累積許多見解的關係中,我們越容易被激起及類推對方的意圖,覺得他就是這樣!你看又來了~
在不耐煩之下而打斷對方繼續說下去,或耳朵早已自動屏蔽...
情人節前夕,伴侶間討論著要如何度過這一天
一方認為情人節就該浪漫一回,
另一方卻覺得這只不過是平凡的一天,是經過商人包裝所塑造的節日罷了
剛好最近工作比較忙,還不如拿來加班多賺點讓生活有更好的品質,才是更實際的目標
接下來彼此就開始針對加班、儀式感,認為對方都不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而爭論不休
從這小故事中可以看見,在關係中我們容易只選擇自己想聽的,並太快形塑預設立場
卻沒聽到對方真正的想說的可能是想為彼此的未來做更多的努力...
也許過往的相處能促進我們理解對方,但也可能引發誤解讓事情走向另一個發展
每個人在表達時都希望對方能好好聆聽,聽得是話語本身而非對這個人的評價,才能搭起溝通的橋樑。
感受(Feelings)-表達情緒而非想法,同理別人也同理自己
當聽完對方說話後,你能夠清楚感受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情嗎?
寧願選擇加班也不願拿來陪伴彼此過情人節的一方,感受到的可能有難過、失落、沮喪、生氣等等
但下一個反應浮現的卻是-一點也不願意花時間在我身上,你就跟工作在一起好了...
通常想法跑的快,卻把情緒隔絕在外 拋諸腦後
不擅於表達情緒可能擔心著釋放後造成關係破裂,或自己的情緒不一定能被接納,而漸漸習慣了隱藏...
盧森堡博士提到,表達情緒就如同展現我們的脆弱,可以化解衝突
然而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身入險境!是不是說出來就代表認輸了!
但如果不表達,對方又怎麼能知道原來你聽到是這樣的心情?
在學習表達前,也許我們能先好好關注自己感受到什麼!
需要(Needs)-感受來自內在的渴望,為自己負責
"想吃什麼?不知道~你決定"
"情人節我們要怎麼過?阿不就跟平常一樣阿,有差嗎?"
這是伴侶之間再熟悉不過的對話,但背後的求生議題可能傳遞著...不用等我說,你就知道我想要什麼!
渴望那種被理解與重視的感覺,同時也把自己要扛起的責任丟給了對方
對於自己的需求,我們經常不輕易表達,而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包裝,期待對方能聽出其中的意涵
認為我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或是我都臭臉了,這樣還不夠明顯嗎!
很抱歉...溝通不是讀心術,如同孩子哭鬧時會被教導,想要什麼用說的而不是哭的
怎麼長大後我們只是把哭換成了別的形式,用暗示、繞圈、責備、調侃、威脅...
好好說清楚、說出口,為自己的渴望負起責任!
請求(Requests)-具體明確,同理彼此需求
"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卻沒有說出你希望怎樣,我又怎麼能知道呢?"
不僅僅是不要什麼,而是明確表達我要什麼!
當覺察到自己的需求,我們會期望獲得滿足因此提出請求,偏偏請求到最後聽起來都更像是要求
好像對方不答應就是不在乎關係,漸漸地成為情緒勒索...
因此提出請求的目的除了滿足需求外,更是在告訴對方這份請求是期待透過溝通協調並增進關係
不管對方的選擇是什麼,也都給予適當的尊重
我清楚表達了我想要你回應的方式,但你可以拒絕,更歡迎你說說你的想法與感受
你說你寧願加班也不要過什麼情人節的時候(觀察),
我覺得很失落(感受),因為我本來期待能共度兩個人的時光(需求)
但你其實是想要為我們未來生活過得更好而努力,
那有沒有可能我們找一天休假日出去走走(請求),我還是想要有彼此陪伴的回憶
或是你覺得怎麼安排會比較好~
非暴力溝通模式傳遞的是讓關係更靠近的話語
協助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能用愛來對話而非互相傷害
剛好在白色情人節的這天,祝福大家都能與所愛的人好好聆聽 好好對話!
參考資料:蕭寶森(譯)(2019)。Rosenberg,M.B.著。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新北市:光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