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4 |
作者 

從不同面向去認識一個人

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些言行舉止,很快會下論斷和批判,這種區分善類、惡類、我族類的情況,如同自動化思考一般出現,幫助我們在社會更快分類、適應或生存。

一個總是說著自己的人,一定很臭屁

一個總是唯唯諾諾的人,一定很自卑

一個凡事要求確實的人,一定很挑惕

一個不斷評價分析的人,一定沒感情

一個喜歡稱讚鼓勵的人,一定很善良

一個總是微笑點頭的人,一定很樂觀

一個打扮總是時尚的人,一定很高傲

我們都有可能掉到這樣論調裡,尤其在重視關係人情的社會文化,那種特別突出或異類者,總是會有光照在他身上,引來不同觀看角度。

在還沒懂一個人之前下論斷,會失去認識一個人可愛之處,這是我親身的幾次經驗,在深談以後慢慢去了解不同面向的樣子,如拼圖般的拼湊,慢慢練習,不太快的用某種固定特質描述一個人。

也許臭屁只在單一專業領域,其他謙虛到不行

也許自卑是因為沒站在屬於他的舞台上發光

也許挑惕是因為想把份內事做好而非故意苛責人

也許沒感情是因為感情曾經很多但受了傷

也許善良是為了掩蓋心中的批判

也許樂觀是因為不想面對難過事情的反轉

也許高傲只是你對穿著想像

這些也許也只是某一個可能性 

還有還有很多可能

『可能性』是在自己願意打開更大空間時,才會發生的。內在空間越大的人,對人接納度越高,那份不擔心自己被評價,也不輕易評價人的狀態,才有機會慢慢提升。我漸漸發現這個練習不容易同時也很重要,多認識一個人的不同面向,就像一幅畫從輪廓架構走到色彩,清晰的畫面讓你明白,哦,這就是他。

有些時候,認識一個人好幾年,突然又看到一個新的面向。就好比現在因為 #疫情,我們的 #生活環境 #互動關係 的頻率改變著,以前沒有這樣長時間相處的時光,例如:夫妻或親子或其他,這些都可能帶來衝擊,有正面的影響,也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但或許更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再理解這個人,思考彼此的關係。當在不同面向上更看懂了,想清楚關係互動,想清楚關係中的渴望,那這份關係之後不管走向哪裡,心都有機會慢慢安定下來。

方方面面都是一個人的樣子,可能有很喜歡的,也有很不喜歡的,但不代表就是全部的他,探索自己,或探索一個人的樣貌,可以是一輩子的歷程,我想身為人的奧秘也在這裡吧!持續變動與轉換的過程,我們慢慢來覺察與發現!

閱讀 398 次數
吳孟眞

心理師簡介:
多年來,我走入學校、社區與家庭,也在諮商室中傾聽許多關於低谷與重生的故事。擅長陪伴兒童、青少年與家長,一起面對情緒起伏、人際難題與親子溝通的挑戰。
我相信,每段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等待被聽見的故事。透過敘事對話、創意牌卡等方法,我希望能成為你旅程中的陪伴者,一起走過生命的轉彎,找到內在的力量與希望。
「那些困住的,不一定是問題;它們也可能是通往理解與轉化的入口。」


擅長議題:
兒童青少年心理議題(對立反抗、人際困擾、情緒低落、生涯迷惘、亞斯伯格、過動)、親子諮商、親職溝通。

擅長理論學派:敘事心理治療。


心不懶心理諮商預約

學歷: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碩士
  • 中原大學心理系 學士

現任:

  • 思塾心理諮商所 心理師
  • 心不懶心理諮商所 心理師
  • 台北市士林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兼任心理師
  •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種子講師
  • 台北市延平國小 親子非洲鼓團體老師
  • 彰化伊甸基金會社工督導
  • 肯愛協會、立賢基金會 課程講師

相關經歷:

  • 心理諮商:
    看見心理諮商所、大台北地區多所國中小
    世才管理顧問公司 兼任心理師與職涯顧問
    新北市樂融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
    基隆市輔諮中心、新北市平溪國中
    雲林縣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與各地衛生所
    台北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 講座:
    大台北地區警察消防局、區公所、國高中小教師 百餘場自殺防治、親職教育主題講座
  • 工作坊:
    肯愛協會『情緒主題親子系列工作坊』
    福智基金會『親職卡與情緒對話卡工作坊』
    台北青少年毒品防制中『青少年輔導』
    聚陽文教基金會『展翼計畫』課程設計講師
    澎湖家扶基金會青少年與大專生『自我覺察與生涯探索』
    勵馨基金會領養家庭『情緒管理與對話』
    新北市漾青春基地『人際溝通情緒管理』
    台北市成德國中『家長成長課程』

專業證照與訓練:

  • 台灣諮商心理師高考證照(諮心字第001342號)
  • 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種子講師認證
  • 長期照護醫事人員證照LEVEL I
  • 性教育講師培訓初階課程
  • 家暴被害人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培訓
  • 敘事治療初階與進階課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