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說過,這個時間我比較晚回來,你可以先幫孩子洗澡嗎?」
意珊工作一回來,看到孩子還是穿著白天的衣服,壓抑著心中的不耐問先生。
「可是他就是不想洗啊!」
先生一臉無辜地回應著。
「他不想洗你就順著他不洗嗎?!這麼晚還沒洗,又會拖到睡覺的時間,等一下他又不想睡了!」
聽到先生的「狡辯」,意珊心中的怒氣再也無法忍耐,身體的疲憊加上心中的煩躁,突然就這樣爆發了...
「我們明明一開始就講好,洗澡的事情交給你處理,現在我在家的時候還是我洗,我偶而出去辦個事情,你也不能幫忙一下嗎?到時候他三更半夜不睡覺,搞得大家都很累!」
先生聽到這裡,似乎也有了自己的情緒。
「他一直想要玩遊戲,我和他商量去洗澡,他就開始耍脾氣說不要,抱他進浴室他又開始哭,我有什麼辦法!」
類似這樣的夫妻對話,對許多新手爸媽應該都不陌生吧?
一方想著「為什麼隊友這麼不可靠啊?」
另一方則不解著「你到底在氣什麼啊?」
這樣的互動,有沒有解套的辦法呢?
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從理解開始。
在這個過程裡,太太看到的是先生的錯誤:沒有在約定好的時間幫孩子洗好澡,
但在這個錯誤底下,其實有著先生強烈的挫折:他沒有辦法搞定孩子,讓他乖乖地聽話。
此時先生需要的,可能是太太的協助(其實我還沒辦法獨立幫孩子洗澡,需要你一起幫我),
也可能是太太的安撫(有時候孩子真的很難搞,辛苦你了),
又或是太太的帶領(教他一些方法去引導孩子洗澡),
但是疲憊的太太,其實也需要有人可以照顧她的基本需求(我好餓、好累,為什麼還是要我幫孩子洗澡),
而我們面對指責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防衛,
於是一段針鋒相對的對話就這樣發生了。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真實面對自己的感覺,
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會被委屈淹沒,
感覺自己在一個不平等合約裡沒有出路;
如果兩個人都只能在表面的情緒中對話,
那真正的內在感受終究無法被好好地安撫,
長期下來,只會讓兩人在親密關係中感到更為孤單。
我們無法期待另一半總是能照顧到自己的內在感受,
但你自己呢?你有照顧到自己的感覺嗎?
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好好觀察自己的反應和狀態,
試著對自己產生的反應和行為有更多的好奇,
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在比你想像的豐富許多,
從看到「表面錯誤」到看到「內在挫折」,
才有機會把另一半從「對手」變成「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