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小芬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她經常在大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突然生氣、大吼大叫、哭鬧,甚至動手打自己的妹妹。父母親對此感到十分苦惱,對於小芬的失控行為,當下父母只能嚴厲制止,或是用處罰的方式試圖在短時間內讓小芬「變乖」。然而,小芬仍頻頻出現情緒失控的行為,甚至一次比一次誇張,讓父母十分頭疼…
隨孩子進入幼兒園、國小、國中後,隨著校園的脈動,在假期與開學後的步調間轉換,上學代表外在現實架構更清晰、無法變動,無形間影響家庭氣氛。
只要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照顧者無法逃離的命運大概就是協調手足競爭。通常照顧者會被期待站到和事佬或法官的位置上,進行調解也好、宣布判決也好,這絕對是一個極度疲倦的過程,考驗照顧者的耐性和時間管理,即使作為心理師,光是想到我們家的孩子可能會為了那些事情而僵持不下,我都還是覺得一陣寒慄,最好能夠超前佈署,例如什麼東西都盡可能準備兩份、如果不得已就不要讓另一方發現、或是在雙方宣布開戰之前就先做些什麼安撫雙方....可惜兒童就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掌握的生物,總是會給我們意外驚喜,即使我們再努力,兩個不同的人共同相處,就一定會產生磨合的過程,重則肢體、輕則口語,這些衝突的過程,讓人血脈噴張、心情焦躁,因為這樣的不舒服,我們預設衝突就是應該被盡力避免的,而忽略了衝突存在的意義。
青少年為何需要黏在螢幕前? 疫情後人手一機,無論是學習或休閒用途,因為社會變化與科技的使用習慣,掛在螢幕前成為現在孩子的日常。這會與父母成長的脈絡非常不同,過去的休閒活動可能一起出遊、吃美食等,但餐桌上/交通行徑間,孩子可能會不斷要求看手機,青少年則是直接用螢幕擋住交流與互動,而在寒假居家時間對親子關係影響更為明顯,家長最困擾的:「要如何限制他一直用手機?」而發生親子衝突。
在孩子的視界裡,看到了什麼? 那天孩子窩在房間裡,不知道在玩些什麼,當我意識到「孩子安靜一定沒好事」並衝進房間時,她已經自己轉開了一罐極度滋潤的藥膏,手上、臉上、頭髮上、以及那一整條藥膏上,全都油油亮亮的、看到她黏呼呼的手,我覺得我已經無法用氣呼呼來形容...
由於現代通訊的使用非常普及,Line、Facebook、wechat等使用也都全齡化,不管大人還是小孩甚至許多長輩也都會用此來聯繫,而通訊系統中的群組更是方便,一個訊息可以廣傳給許多人知道,許多公司、朋友、家族親戚等都會成立一個群組來交流,而這現象也會發生在現代校園當中...
第 1 頁,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