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校fire掉
「不上學」的行為,其實是一連順複雜的適應、情緒、家庭、性格、壓力等交織而浮上檯面的結果。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從家庭向外到校園、就像將小魚缸中的魚苗放入水池裡,孩子會在與朋友互動還有學習間碰撞、成長。
大人或許自己也曾不想上班,抗拒的感覺或許很熟悉。
提到困難上學的議題,首先需要區分恐懼還是拒絕上學,不同年齡於學習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狀態,男女生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個體差異背後拒學上學的原因截然不同。尤其是疫情期間,其實有點困難區分,甚至有倒置的狀況,因為居家的常態讓社會文化刺激減少,對某些困難到學校的孩子反而是另一種開啟學習的機會。
考量不同的孩子性格與年段發展,在開學有不同的任務,他可能面對陌生的老師同學、需要時間摸索團體中的位置;有時是孩子本身氣質在分離上特別敏感、面對壓力迴避;或是家長工作繁忙,比較少機會注意孩子情緒變化的前兆。
在家中與去學校間的蹺蹺板
思考「上學」這件事的推力與拉力,當「家」對孩子的吸引力大於「學校」的推力時,就會不想上學。常見的情形是家長包容度高,孩子仿佛在父母的位置一般,又遇到人際/學習挫折,逐順水推舟窩居在家中。繭居的這些孩子可能會像小飛俠彼得潘,浸泡在3C電玩的世界中,想像自己全能且不用長大,榮格則用「永恆少年」來形容某些狀態。
開學返回校園,對於孩子個人與家庭、學校各方面都可能相互影響著,可能讓上學的過程更為艱辛。然而,透過有其他大人可以一起討論思考,讓糾結的狀態更清晰、減少混亂/退縮/焦慮等煩惱的狀態,並繼續回到生活滾動式修正,持續陪伴孩子並來回溝通,建立親子間的默契。
孩子抗拒上學該怎麼辦?
回到校園系統實務, 缺席在義務教育中會牽扯中輟的標準,家長跟學校端必須密切合作,適度的約束並「推」孩子出家裡、「拉」孩子進學校,與學校合作是重要的第一步了解孩子遭遇那些困難、親師生溝通合作。
第二步是保有框架與生活作息結構,一天八小時在學校的時間若是在家會如何安排?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有沒有大人協助?接著尋求專業協助,讓其他的大人陪著一起思考孩子需求、父母角色、消化挫折情緒,可能進兩步退一步,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選擇、並堅定一致的態度。
關於上學焦慮,家長可以想想
多數家庭能夠順利的在開學的第一周到一個月間“調整時差”,大人小孩一起快樂上學,然而對某些孩子與家庭而言,面對變動會特別辛苦,可能孩子情緒浮動焦躁、甚至是焦慮抗拒、也連帶影響爸媽的情緒。
如何減輕焦慮、讓上學不是壓力,或許可以先想想:
-孩子怎麼了呢?是發生什麼事讓他們情緒起伏、甚至不想上學?
-你覺得他怎麼了?你希望孩子如何呢?你做過些什麼?那些方法有效/無效呢?
-是否有共同照顧者/其他大人可以跟你商討孩子的狀況呢?
在日常中親子攜手面對與預備
諸多研究指出情緒穩定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甚鉅,那麼面對孩子上學內在波動,親子可以一起預備些什麼呢?
-第一,是在家吃早餐。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吃得好不只是健康,對於情緒穩定、專注學習都至關重要。趕時間的家長不妨前天晚上準備好食材,沒有食慾的孩子可以喝點豆漿或是酌量攝取營養,再帶個小點心在身邊。
-其次,可以提早上學。
五到十分鐘預備,早一點的緩衝安定心情、有時間跟同學交流、不要最後進教室留下負面的印象。
-最後,安排陪伴與傾聽的時間與機會,親子間的精心時刻。
陪伴孩子度過好的、壞的,並持續想著
孩子在學校八小時,面對課業學習、同儕人際、生活好多的刺激與事件,可能誘發好多不同的心情,能夠透過親子說說的過程調節情緒、催化親密、也承載所有好的/壞的經驗,持續向前。父母都要上班也可以用小紙條、偶爾的簡訊電話,傳達關懷與愛意。
對孩子而言爸媽開放且願意陪著,是最簡單且重要的支持。
大人示範穩定與開放的情緒狀態,傳達開放支持的態度、好奇陪伴,讓孩子知道興奮、焦慮、難受、挫折、滿足,不同的感受與狀態,都會像是海浪一樣,隨著進入學校的情形脈動來來去去,每一天都是值得細細經驗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