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調查過程中提供人性關懷
無論是申訴人或被申訴人,都渴望自己的經驗被傾聽與理解。對於申訴人來說,選擇發聲維護自身權益往往伴隨極大的心理壓力,更不用說在遭受不當對待的過程中,內心累積的委屈與痛苦。而被申訴者則可能經歷困惑、自我檢討、羞愧或委屈等情緒。
調查過程若能適切地聆聽當事人的心聲,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經歷被重視,將有助於緩解情緒上的衝擊,進而穩定心理狀態,減少調查過程帶來的二度傷害。
二、評估心理傷害與危機程度
雖然職場不法侵害的調查並非正式的心理衡鑑,但心理師仍能透過專業評估,了解事件相關人員(包含申訴人、被申訴人及證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是否出現焦慮、憂鬱、創傷反應,以及其嚴重程度等。
心理師的介入不僅能幫助當事人正視自身的心理議題,必要時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也能為組織提出減壓與因應建議,透過三級預防策略,降低後續心理危機的發生機率。
三、提供友善職場的建議
職場不法侵害的發生通常有其脈絡,因此對心理師而言,關鍵不僅在於釐清是否構成不法行為,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促進修復與調整,以預防類似情況再度發生。
有時,問題可能源自世代文化差異,導致溝通誤解;有時則是高流動率的職場,使新人缺乏適應支持;也可能涉及人際界線模糊、情緒管理不足,進而引發衝突。心理師透過對個人心理狀態與團體動力的觀察與分析,能為企業提供改善職場環境的具體建議,協助建立更健康的組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