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某次,她因為持續的疲憊請假休息,閒下來後,她才開始回想這段時間的狀況。原來,近半年來,她的工作量大增,經常加班,甚至連週末都在處理公事。此外,她的男友前陣子向她提出分手,讓她的內心充滿挫折與壓抑。她發現,自己習慣對別人說「沒關係」、「我可以處理」,但身體似乎在替她發聲,提醒她已經超過負荷。
這就是軀體化(Somatization) 的典型現象——當心理壓力無法被適當處理時,可能會轉化為各種身體症狀。
為什麼壓力會變成身體的不適?
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可能以不同方式影響身體,使人產生軀體化症狀,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
1. 神經與生理反應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交感神經系統會持續活躍,使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等反應。這種長期的生理負擔可能轉化為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等症狀。
2. 無法表達的情緒
像小玲這樣,許多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避免向他人傾訴壓力,或者認為「這些事情沒什麼好煩惱的」。然而,當內在情緒無法透過言語表達時,身體可能會用症狀來發聲,讓個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心理狀態。
3. 焦慮與過度關注身體
焦慮會讓人對身體的不適變得更加敏感,並且放大對症狀的關注。例如,一個人可能原本只是短暫的胃痛,但因為過度擔心,導致腸胃更容易痙攣、蠕動異常,形成惡性循環。
4. 童年經驗與成長環境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曾經透過「生病」來獲得關注,長大後可能無意識地使用軀體化作為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例如,小時候當孩子感到難過時,如果父母總是忽視情緒,卻在孩子身體不適時給予關心,孩子可能會學習到「身體生病比表達情緒更能得到幫助」。
軀體化的常見表現
軀體化可能表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每個人經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症狀:
頭部症狀:頭痛、暈眩、偏頭痛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悶、呼吸急促
消化系統:胃痛、腹脹、噁心、腸躁症
肌肉與關節:背痛、肩頸僵硬、四肢無力
疲勞與睡眠問題:長期疲倦、失眠、多夢
這些症狀可能反覆出現,影響日常生活,但在醫學檢查中卻無法找到具體的生理疾病原因。
如何面對與調適?
當發現自己的身體不適可能與壓力有關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改善:
培養情緒覺察能力:試著問自己「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壓力?」、「我是不是在壓抑某些情緒?」
尋找適當的情緒出口:與信任的人談心、寫日記、畫畫、運動等方式都能幫助釋放壓力。
練習放鬆技術:深呼吸、冥想、瑜伽等能降低身體的緊繃感。
調整生活方式: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都能幫助身體回復平衡。
專業協助:如果軀體化症狀持續且嚴重影響生活,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並管理自身壓力。
軀體化不是「假病」,而是一種身心相互影響的現象。當我們能正視自己的壓力與情緒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身體所傳遞的訊息,讓自己走向更健康的身心狀態。
參考文獻:
Kroenke, K., & Mangelsdorff, A. D. (1989). Common symptoms in ambulatory care: Incidence, evalu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86(3), 262-266.
Lipowski, Z. J. (1988). Somatization: The concep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5(11), 1358-1368.
Kirmayer, L. J., & Robbins, J. M. (1991). Three forms of somatization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ce, co-occurrence,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9(11), 647-655.
Barsky, A. J., & Wyshak, G. (1990). Hypochondriasis and somatosensory amplific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3), 404-409.
Van der Kolk, B. A. (199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emory and the evolving psychob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1(5), 25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