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2年2月24日歐洲兩國的邊境燃起狼煙,雖然在台灣的我們聽不見隆隆的砲聲、聞不到刺鼻的煙硝味,但戰爭引發的不安,或許正絲絲地飄入腦中,但卻不自知...
「相對剝奪感」一詞,我想每個人對它並不會陌生。 相對剝奪感是指,你看到一個跟你覺得條件差不多的人,擁有你所沒有的,進而產生的憤怒、怨恨、不滿等等的負面感受。但是你知道嗎?一樣經過與他人比較,自覺相對富足的人,也有所謂的「相對罪惡感」。
創造兒少學校與家庭之外的避風港 風景明媚的台北文山區,擁有豐富的文教和遊憩資源,卻也有著北市最大的平價住宅—「安康社區」。安康社區裡,高達 9 成的低收入戶,使當地匯集了許多無力搬出社區的脆弱家庭,高比例貧窮、低社經的生長背景,使社區成了附近居民避而遠之的「禁地」、長期以來背負著犯罪、貧窮、混亂的標籤。 無數異樣眼光和難以化解的地域問題,塑造了安康兒少面對社會時害怕與恐懼的心理,使當地兒少帶著害怕與恐懼生活著,因防備而長出傷人的利刺、漸漸成為他人口中的「問題少年」...
2019的台灣回顧過去20年心理專業的推展,可從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震驚了國人對居住安全的危機意識,同時也搖醒了國人對心理疾病的危機意識,在一群心理與助人前輩的積極推動之下,促成了心理師法的通過,開啟了台灣心理專業工作的新頁。然而,在這樣時空背景之下修訂的心理師法,心理師屬於醫事專業人員類別,比照醫事人員規定心理師必須執業登記在固定的合格機構,且在心理師執業內容規範中多以心理功能、疾病診斷與治療(諮商)為主,這意味著「機構化」的標準協助流程,框限了民眾接受心理協助的形式,同時也可能忽略民眾因個別條件的不同,需要的協助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公視時代劇《奇蹟的女兒》於6月16日首播,衝著題材與演員陣容我搶當首輪觀眾,在電視機前靜候準點上戲。當劇中故事線上演到階級制度等環境因素對基層的不利與剝削時,女友說:「鄭導的戲都有這樣的元素。」我說:「這很好啊!有一位導演在功成名就後,沒有忘記而且願意持續關注他以往就關切的議題。」女友點點頭。
*會談內容及個案資料經匿名處理過,若有雷同僅屬巧合。 多年前和一個個案晤談,他是一個較不穩定而需要追蹤的個案,我與他工作約八個月了。 他給人的感覺有點怪怪的,因為和大部份人相比,稍微誇張的動作、超級跳躍的聊天模式、令人難以理解的比喻方法。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他就像個還在長大中的小孩,還在學習符合他年齡的社交方式。今天我發現,他並不是「像個」長大中的小孩,他真的「是個」長大中的小孩。因為某些原因,讓他在成長中的某一個時刻下定決心,要靠著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親自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藉著父母的。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