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的症狀包含兩個主要面向:「注意力不足」跟「過動及衝動」。
注意力不足
- 經常無法專注於細節上,像是寫作業容易粗心犯錯、漏字、跳行。
- 很難持續專注在當前活動上,像是無法長時間上課、閱讀。
- 看起來好像沒在聽別人說話,好像心在其他地方。
- 很難遵循指示完成交辦事項,像是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
- 很難從事組織性的活動,像是無法依照秩序擺放物品、雜物亂堆、無法準時。
- 逃避或不喜歡做持久性的工作,像是學校作業、青少年準備學校報告。
- 經常弄丟東西,像是學校作業、文具、玩具、鑰匙、錢包。
- 容易受到外在的刺激而分心,像是手機、電動、環境聲光。
-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忘東忘西,像是忘記交辦事項、青少年忘記赴約。
過動及衝動
- 在座位上動來動去,手腳敲來敲去。
- 需要持續坐在座位的時候,會擅自離開座位。
- 會在不適合的場合跑或爬,青少年可能會坐不住。
- 難以安靜地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 經常像是被馬達驅動般活躍,無法在餐廳裡久坐。
- 經常話很多。
- 經常在他人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搶答。
- 經常無法等待排隊、分發。
- 經常干擾他人進行活動,像是插話、未經允許動用他人東西。
若孩童及青少年在12歲之前就顯露出上述許多症狀、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在不同場合情境下都會出現上述症狀、並且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到學習、社交或日常生活,這可能是ADHD的徵兆,這時候家長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幫助。
以下幾個專業資源都能夠協助改善ADHD症狀:
- 向醫院身心科求助:身心科醫師會透過診斷評估孩童及青少年是否為ADHD,常見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像是開立「利他能」、「專思達」等藥物,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許多家長擔心藥物產生副作用,根據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的說明:「服用ADHD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口不佳和噁心,發生率約20%。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胃痛、頭痛、頭暈、心悸、失眠等,發生率低於15%。一般來說,隨著藥物的持續服用,身體會逐漸適應副作用。倘若副作用並未消失,病患或家長應積極向門診開藥醫師報告,討論後續的藥物調整事宜。」
- 向心理諮商及治療機構求助:心理師能夠提供行為管理訓練、親職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等服務,讓孩童及青少年漸進學習每種行為的後果,建立起更適應的行為模式,以及自我管理的技巧。家長的親職訓練則能夠增加對ADHD的認識,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協助孩童及青少年適應生活,同時提供家長支持,以面對養育上的挑戰。
- 向職能治療機構求助:職能治療師能夠提供行為及身體動作相關訓練,像是專注⼒訓練、感覺整合訓練、動作協訓練,幫助孩童及青少年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增加專注的時間。
- 向學校輔導室求助:學校的輔導老師或特教老師可以和班級導師討論如何協助孩童及青少年在校學習,並與同學建立良好關係,像是調整學習方式、提供額外的情緒支持、幫助其適應校園生活。
當家長發現孩子可能有ADHD的情況時,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或單純視為「孩子不聽話」,主動尋求專業協助可以有效地幫助到孩子,即使只是去諮詢或了解狀況,也能讓家長更清楚如何支持孩子。ADHD並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家長的失敗。透過正確的支持與治療,孩子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從而發揮出他們的潛力。
參考資料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Intern Handout
作者介紹:周鼎洋
知識專長:
生涯探索、情緒覺察、心理衛教
專家簡介:
- 現為心不懶兼職實習心理師
-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 喜歡看動漫、聽Techno電子樂、和朋友交流自我探索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