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少年認知能力的逐漸發展,加上此階段的孩子比以往更重視同儕關係與社會地位,霸凌的方式在青少年文化中逐漸變得抽象及精緻,直接的肢體傷害行為驟減,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迂迴的人際手段來操弄及傷害關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發現,校園中有六成(64.5%)的孩子遭受過非肢體的攻擊行為,但超過半數的受害者不願意求助,孩子不願意主動開口說,一方面可能因為這類的攻擊很困難有證據留存,孩子無從說起;另一方面,這類的行為容易被忽略或看輕,常常被視作是朋友鬧脾氣、小吵架而已;最後,也可能因為孩子重視人際關係,而羞於主動說明。不論原因為何,無形的霸凌行為很可能讓我們錯過了聽懂孩子、理解並承接孩子的機會。
1. 觀察孩子的變化
倘若孩子困難開口,我們能透過觀察孩子的生活、課業、情緒轉變來得到線索與切入點,倘若發現孩子的日常有些不同於過往,例如:成績下滑、不太願意上學、情緒轉變、不再有朋友來訪、使用網路的頻率突然變多或變少等等,都可能是提醒的訊號。
2. 主動提出關心
發現孩子轉變的訊號,接著就可以主動地釋出關心。請注意這裡說的是關心而非責備,若孩子成績下滑,我們較適切以開方式的問句打開對話,而非責備批評;若孩子社交行為轉變,我們也可以提出我們的好奇,而非直接下定論。責備、武斷的語氣容易讓孩子築起防備心,或讓孩子覺得我們不懂他們,也就更困難讓孩子敞開心扉讓透露他們難以啟齒的心事。
-○「我注意到你最近成績有點改變,有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你這次為什麼考這麼差啊?」
-○「我注意到薇薇最近都沒有來找你,你們還好嗎?」
-╳「你跟薇薇不會吵架了吧?你惹他生氣嗎?」
3. 重視孩子的表達:霸凌不是小事
孩子願意開口與我們說他受的委屈、傷害,接下來就需要認真的看待每一件事情以及他們的心情。霸凌不是小事情,不要用敷衍、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去看待霸凌行為,也不要在談話時頻繁的使用手機、分心或敷衍;相反的,盡可能理解孩子在其中經歷的感受與挫折,任何細節及孩子說的話都可能是我們靠近的機會,陪伴孩子去理解他正在經歷的,提供足夠的支持與安全感,能讓孩子知道我們正與他一同面對挫折。
4. 跟進關心
霸凌行為往往不會是單一事件,在談話後我們可以持續關心事件的進展以及孩子情緒狀態的轉變,若事件尚未得到適切的處理,可以鼓勵孩子與校方做出反應,讓輔導人員有機會介入幫忙,或轉介專業資源協助;若孩子的情緒、日常依然受到影響,也請耐心陪伴孩子走這段經歷,給予更多的時間與允許,因為霸凌真的不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