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讓更多人開始一頭霧水,為什麼寫網頁會扯上心理治療呢?這要從「敘事心理治療」究竟是什麼開始說起...
敘事心理治療(narrative therapy)
源自後現代心理學的思想,1980年由澳大利亞心理學家麥克.懷特,以及大衛.艾普斯頓提出,認為人的世界只有主觀真實,沒有客觀真實,一個人語言敘說的方式影響了對這世界的理解,要進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要從了解個人建構的主觀且獨特的語言開始。因此,敘事心理治療透過「解構」,讀懂一個人語言背後的意涵、經驗與脈絡(context),再透過「再建構」(reconstruction)幫助人重新找到新的意義與價值。在治療歷程中,學習當事人的語言,成為治療師習以為常的歷程,透過「解構」了解一字一句與經驗的關係,並善用當事人的語言來探索與反饋,共同對心理困擾再建構出新的覺察與理解。
敘事心理治療與其說是一種理論,更貼切地說法是一種觀點,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在社會結構(主流文化)下被建構(social constructed),重視生命經驗中的「故事」,因為敘事治療認為人的經驗是由一則一則的生命故事堆疊累積而成,探尋故事背後的「意義」,進而找到改變的力量。強調「人」並非問題的本體,尊重當事人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透過反思與回顧,陪伴當事人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與脈絡。
因著這樣的敘事精神帶我在撰寫網頁的歷程,一字一句理解並看見每個語法所建構的網頁功能與畫面的關係,好奇堆疊的語法之間,豐厚的內涵與連動脈絡,透過解構,將語法拆解成句句富含意義的片段,再重新架構出可以理想呈現網頁樣貌與功能的程式語言。
三個月的網頁製作時間,如同以往進行心理治療的期程,讓多處破碎不完整的畫面與功能,重新整合成我理想的網頁:心不懶,線上專業心理成長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