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變成抱怨我們可能會歸咎於對方太過防衛、脾氣暴躁或是不願意去面對問題,這很可能是部分事實,但同樣我們也需要去檢視自己是否“有效地”表達了問題及不滿,是否有讓對方理解自己是想要改善關係、改變問題。
1. 友善、正向的開場
這是能讓對方把耳朵打開、認真傾聽的重要關鍵,卻也是開啟有效溝通最困難的一個環節。我們可能已經遇到同樣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當問題再次出現在時,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情緒淹沒,開口的第一句話總是帶著質問、指責,而對方基於保護自己,很高的機率會選擇沈默或是反擊。
縱使不容易,但當我們有意識地想要開啟對話,用友善、正向的開場白有機會能降低對方的戒心。例如,我們覺得另一半太過頻繁地使用手機而冷落自己,我們可以先讓:「你怎麼又在用手機」的指責緩緩,以:「今天工作辛苦了,我很喜歡跟你一起窩在沙發的時間」來展開對話。
2. 我訊息
溝通的時候盡可能要避免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用責備的口問對話,例如:「你到底要玩多久手幾、到底要講幾次才會改?」;第二種是不斷翻舊帳:「你昨天也是這樣、你從結婚到現在有哪次有聽我說話嗎?」。這兩種情況下,對方很容易會感到挫敗、生氣或是拒絕溝通,相反的,我們一次只談一件事情,最好的選擇就是當下發生的事件,並且可以利用” 我訊息”來表達。
我訊息能傳達我們的感受並試著去理解對方的狀態及需要,我們可以將:「你到底要玩多久手機」轉變爲:「我知道手機能讓你放鬆,但當你頻繁使用手機的時候,我會覺得有點孤單」,這樣的表達就能將焦點聚焦於現在,並且讓對方知道我們不是要找碴,而是讓他知道我們的感受。
3. 清楚表達需要需要
關係中常常會出現:「你應該知道我要什麼、你應該了解我的個性、講這麼多了你知道再來要怎麼做了吧?」的預設與期待,但現實是,只要我們不說,對方就不會清楚的知道。因此,當成功得到對方的注意力後,我們就需要趁勝追擊,實際、清楚地表達我們的需要,我們可以思考開啟溝通是希望對方道歉嗎?還是希望他能夠安撫我們?那麼對方可以怎麼安撫或道歉?還是我們期待他能少用一點手機?減少多少的使用時間?還是只是想讓他知道我們的感受?知道後我們又希望他可以如何回應?
這些思考,會幫助我們釐清與整理出自己想要的,最終有機會清楚、具體的表達,例如:「我希望至少能在吃飯或一起看電視時,可以收起彼此的手機,這樣能讓我感受到安全感,也被你在意著。」
適時的抱怨會讓關係帶來小小的改變動力,但溝通的過程可能不會像我們所預期的那麼順利,就算彼此沒有共識,還是不要忘記,給願意跨出這不容易一步的自己大大的肯定,或許給彼此一點時間,待彼此情緒較穩定後,可以再試著展開一次對話。但若發現相同的議題已經重複討論,但似乎無法找到平衡,也別忘記替自己設下停損點,避免過度妥協與忍耐。
*此部分可參考<<愛到妥協,是否能成全美好>>一文。
參考文獻:
Guy Winch, Ph.D, How to Complain So Your Partner Listens-Getting the result you want requires a bit of planning. Retrieved October 23, 2017,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squeaky-wheel/201710/how-complain-so-your-partner-lis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