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從事第一線的教職朋友,常常和我分享,他們遇到「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在這個「疑似」出現之前,他們已經檢討過自己的教法、調整自己的教案、觀察過孩子們的狀態,然而孩子的學習依舊不見起色,或總是成為打破班上寧靜的第一道聲響。這個時候,「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想法出現了,但是受限於專業部份,只能把情形告訴家長,建議父母帶孩子去專業機構評估或看診。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在聽到消息的第一個當下,會下意識地把過動症附上負面標籤,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貼標籤,父母會啟動強而有力的保護罩,極力的撇清與否認。「老師,你太誇張了!」、「小孩這樣是正常的,長大就好了」、「他只是比較皮,你怎麼說他過動?」、「我小時候也這樣啊,現在還不是好好的,沒事啦!」。 父母們急於排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卻忘記給自己一段時間認識它是什麼,它與孩子是什麼樣的關係,評估ADHD的指標有哪些?爸爸媽媽們在第一時間聽到孩子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時,我認為先不用急著做接受或反對的反應,而是先理解何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客觀的瞭解相關知識與概念後,再做進一步的判斷或尋找協助資源。
教師與家長的談話方式也非常重要,教師若帶有情緒或無法客觀的描述孩子的情形,很容易讓家長感到反彈,可能造成雙方的誤解與不適,最後親師關係破裂,孩子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ADHD所造成的注意力不足、衝動、過動行為絕非僅止於校園內發生,教師可以將觀察到的行為與家長核對,看看教師所說的行為是否也會在家裡發生;ADHD的行為不會只讓學校老師困擾,一定也會讓家裡的父母非常苦惱,但我相信最不好受的會是孩子本人,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分心、衝動、坐不住,他只是做原本自己的樣子,卻總是被罵、被否定。
若教師與父母能夠達到良好的合作關係,協助孩子融入班級、適應社會,對於孩子的照顧者、教職人員以及孩子都會是很好的幫助。
- 醫療院所兒科醫師、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皆能夠給予專業的評估與建議
- 醫師能夠開立協助改善ADHD的藥物
- 臨床/諮商心理師、職能治療師著重在以非藥物的方式改善孩子的不當行為。
父母可以和上述專業人員進行諮詢與討論後,與孩子共同決定後續的處遇方式,也讓孩子能夠全程瞭解自己的情況以及他會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更多的學習與挑戰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