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19 |
作者 

當我,或我愛的人不想活…

最近的新聞版面很哀傷,有好幾人因為各種我們無法確知的困境而選擇離開了人間。每次看到這類的新聞時總是嘆氣,但同時也勾起自己內心的害怕。在生命長河中的某些時刻,我們都曾有過那種「好想消失」、「撐不下去了」的感覺,所以得知他人自殺時,其實某種程度都是在提醒自己,自己是「生還者」,或是,曾經我們也一度站在那條鋼索上,搖搖欲墜。雖然自殺事件幾乎確定是無法根絕的事,但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仍然在那千絲萬縷中梳理出一些頭緒。這些小小的線頭,或許可以幫助困境中的我們以及身邊的人,多一些其他的機會與選擇。以下,我將分別就「自殺徵兆辨識」,以及「自殺防治」兩個部份描述,希望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一、成人自殺的行為徵兆 萌生自殺動機、轉化自殺意念,或出現自殺行為的人,常會表現出各種反常的行為,而 這些行為我們視為是向他人求救的訊號,當這些訊號傳出而未獲得回應時,他就可能會開始執行自殺的行動。

以下的「六變三託」是辨識自殺行為的徵兆。

  • 六變
    1. 個性發生巨大的改變:外向的人突然變成內向,內向的人突然變成外向;少話的人突然變得多話,反之亦然。個體的個性、氣質與情緒行為模式,突然發生巨大改變時。
    2. 行為發生巨大的改變:當個體不按規律習慣作息,該幹嘛不幹嘛,不該幹嘛卻去幹嘛。或出現持久的反常動作與行為時。例如:翹班翹課,請病假不上班不上課,開始酗酒開始注射或服用毒品,開始自傷自殘,一直打電話或一直不接電話,一直纏著人或突然消失無縱。
    3. 經濟發生巨大的改變:當個體把存款全部提領或亂借錢,把錢胡亂花光或全部捐款給慈善機構,或亂買東西送人,這種突然以各種極端方式花光所有財產等行為。
    4. 語言發生巨大的改變:當個體日常說話的內容,發生以下的改變時,就是自殺的危機徵兆。語言的徵兆非常容易辨識,但是也非常容易被忽視,或以為是開玩笑而不了了之。A. 突然開始談論或書寫「生命的意義」、「死亡的價值儀軌與花費」或「自殺的方式」。B. 突然談論或書寫一些不在他現在生活範疇的情事。C. 突然談論或書寫「家庭 責任解組」、「生存信念解組」、「活不下去」、 「死了算了」、「我想自殺」、「我會自殺」等語言。
    5. 身體發生巨大的改變:以下的徵兆,在自殺危機中扮演「撞針事件」的角色,可 能會直接引發自殺行為,或激發衝動行為而自殺致死。 A.突然發覺得了不治之症。B. 突然遭逢變故,肢體或顏面或脊椎傷殘。C.罹患精神疾病久治不癒,或近期剛治癒出 院。D.罹患重病或慢性疾病不癒。E.動機與情緒發生極端或異常的改變,陷入深度焦 慮、憂鬱失眠、恐懼恐慌、強迫或狂躁之中。
    6. 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生活環境的異常變故,或成為重大創傷事件,直接引爆死 亡意念,或扮演極其敏感之重大「撞針事件」的角色,極易引爆自殺行為。A.天災人禍、家毀人亡。B.經濟狀況面臨重大挫折。C.重大關鍵事務嚴重挫敗,如失戀、失婚、 失學、失業、大考失敗、大業不成等。D.家庭或家人或重要他人,發生重大變故或死亡創傷。
  • 三託: 以下三種情況,都是自殺者的求助訊號,都是「臨終安排」,所以危機更嚴重。三託的現象,主要是動機性自殺者,尤其是目的性自殺者。目的性自殺者採取這三種作為時,通常已發生「撞針事件」,極可能已決定自殺的計劃,所以務必要謹慎處理。
    1. 託人:突然向親友囑咐、要求或委託,加強對某人的照顧。
    2. 託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託代為執行或完成。
    3. 託物:突然打包身邊重要文物、玩物或寵物,要求或委託代為照顧或保管。

以上「六變三託」是一個自殺危機程度的檢核方式, 當符合越多項的時候,危機也就會越高。

二、自殺防治策略 當我們對於自殺徵兆有一些認識之後,如果身邊的親朋好久出現這些徵兆時該怎麼 辦呢?以下將介紹當發現了身邊的人有自殺意念時,該如何處理會比較恰當。列點的方式除了易讀以外,剛好也是您可以採取行動的順序喔!

  1. 直接:坦誠地直接地與他談論自殺想法。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般都很不喜歡談論它,更何況是自己結束生命?這件事情太過沉重,以致於我們面對它時很自然的反 應就是逃避;再加上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和有自殺意念的人談論死亡或自殺,會 讓他更想自殺。所以我們常常在一聽到的時候就 急著否認,或是急切的想要他放棄 這個念頭,提醒他世界的美好、還有很多事物值得眷戀等。但這麼一來,會讓有自 殺意念的人覺得自己更是孤獨的、奇怪的、無依無靠的。因為對他們來說,「自殺」 這個念頭一樣把他們給嚇壞了!很多時候他們是比妳還 要更害怕的!而妳會發覺他 的自殺意念,也表示他正在求救。所以他們需要的 其實是有人理解且接納他/們的恐懼、無助,而不是需要人來勸他打消念頭。而最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積極的傾聽、保持開放接納的心來聽他說話、與他直接的討論自殺念頭。
  2. 不要顯得震驚:這會使您和他產生距離感。您可以在心裡偷偷嚇一跳,但盡量不要表現出來。就像 我前面說的,對方跟您一樣害怕這個念頭,所以他需要有人跟他一起來面對。有伴 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會比較勇敢嘛!您越鎮定,越能幫助他鎮定下來,如此一來您們 才能夠開始對話。
  3. 願意傾聽:讓他把感覺、想法表達出來,接納他的任何想法!聽永遠要大於說,如果您非得說 些話,也請等到對方說完了您再說。把握一個原則,您說的話或問的問題,都要從 「想理解對方」的心情出發。如此一來就能夠讓對方更願 意說,而他說得越多,自 殺的危機才可能降得越低。不論對方講出多恐怖、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都請先忍住,不要急著打斷,先認真聽懂人家在說什麼,再謹慎的試著回應 。您的回應主要應該是「與對方核對您的理解正確與否」,而不是辯論他的想法好不好、對不對。有 正確的理解,對方才會覺得被聽見、被接納;才會開始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走 投無路的。 另外一個傾聽的好處是,您可以從對方的表達中,得知他的自殺危機有多高。如果是只有想法,而且還在質疑自己的想法的話,那危機是比較低的。但如果已經聽到他有了自殺「計畫」,例如自殺的方法、地點、時間等,內容越詳細就表示危機越高。有了基礎的評估之後,能幫助您採取下一步行動。
  4. 不評斷:不要爭辯自殺的對或錯;感覺的好或壞;不要說教生命的價值!在這時候爭辯對錯 是沒有幫助的,因為對方不會從這理感受到溫暖,儘管您的出發點 是好意。比爭辯 對錯更糟的對他曉以大義,因為那會讓對方覺得受到責備,好像自己是不懂事的小孩、沒有抗壓性,甚至會覺得妳在指責他不夠努力活下去。相信我,人家會萌生自殺念頭,肯定是用各種方法、非常努力過了,可能只是您不知道那也是努力罷了。在已經備受生活的折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如果再次被信任的人(他會在這時候跟您談,表示他是很信任您的)責罵,只會覺得更沮喪、心寒、絕望而自殺念頭更強烈。
  5. 關心他: 隨時提供幫助,表達支持。傾聽與理解接納之餘,如果您還有力氣,請您明確的表 達您的支持與關心,並感謝對方願意說出來讓妳知道。如果對方開始願意訴說他的 困境,您可以試著跟他/她一起想辦法。但要記得,千萬不要太心急給建議,讓對方 好好的說才是第一步。
  6. 不要嚇他: 或說「你敢給我做做看」! 威脅在這時候是不管用的,只會讓他再也不敢跟您說,但並不會讓他從此打消自殺念頭。
  7. 不要保證會保守秘密:您也需要尋求幫助與支持。自殺念頭是非常難說出口的(在文化的建構下,這變成一 種丟臉、懦弱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通常都會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但是您千萬 不要保證不會說出去!因為一條生命不是也不該是您一個人可以去負責的,所以您需要別人和您一起承擔。如果您在對方面前保證不說出去,但轉身就去找別人幫忙,那麼您會破壞他對您的信任。您可以先說您聽到了他的心聲,而且您非常重視,但只有您一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給最好的協助,所以您想要讓 ooo 或 xxx(例如 對方也信任的家人、朋友、老師、專業人士、助人機構等)來一起幫忙,問他可不可以?總之就是溫和但堅定的與對方交涉,使他願意讓更多人一起幫他的忙。另外,在您想要幫助對方的同時,別忘了您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被協助的,請尋求其他人或專業的協助。
  8. 點燃希望:給予其他可能的選擇,但不要隨便給予保證!不要跟對方保證「事情一定會好起來」之類的話,因為事實上您就是無法預知未來,那很可能變成空頭支票。在當下您也沒有證據讓他相信事情一定會變好,不是嗎?而且我們也不能保證以後事情不會再一次變糟。重要的是,這種說法會讓我們處在「失控」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好不好,都要仰賴外在的事物發展到底好不好,那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無法掌控自己。
  9. 採取行動:移除所有可能的危險方法:例如:槍械或藥物。如果您覺得對方的危機很高,盡可能不要讓他落單。您有餘力陪著他就陪著,或是找您們都可以信任的朋友來輪班。 萬一真的沒辦法看著對方,但危機真的很高的時候 ,請考慮送醫這個選項。試著告訴對方,您很擔心他的狀況,去醫院或向外求助的提議不是要背叛他,而是可能可以幫上忙的方法。
  10. 立即尋求專業幫助或危機諮詢單位。如果去醫院的話可以直接去急診,醫院基本上是 24 小時會有人看著,所以相對安全(注意不是絕對)。如果您還是學生,可以考慮 學校的諮商中心或輔導室,請中心的心理師或老師們協助。 


參考文獻:

  • 「六變三託」段落節錄並編輯自《2005,林昆輝,自殺防治的理論與技術。 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閱讀 136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18-09-19
王渝津

知識專長:
多元性別議題、生職涯議題、自我探索與成長

知識家簡介:
專職於大專校院從事學生心理諮商、輔導、親師諮詢、危機處理及個案管理等輔導工作。
關心各類社會正義議題,特別是性別平等及性少數族群權益。
諮商或助人價值觀為女性主義取向,方法有時為認知行為取向。
擅長從電影、音樂或社會時事中探討實用的心理學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因曾是排球選手以及任職體育大學的關係,關心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及生涯發展。


擅長專業議題
多元性別議題、生職涯議題、自我探索、親密關係、人際關係

服務項目:

  1. 專題講座
    多元性別暨性別平等議題
    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宣導
    性及性別教育議題
    自殺防治宣導
  2. 心理工作坊
    電影與大眾心理學
    自我探索與成長工作坊(使用牌卡、曼陀羅繪畫或多元藝術媒材)

相關經歷:

  • 心園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
  • 曾任國立體育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
  • 桃園市身心障礙者與家庭照顧者心理輔導支持服務特約諮商心理師
  • 曾任淡江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
  • 觀音線心理暨社會關懷協會協談中心志工自我成長團體帶領人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