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天的晚餐都是她最痛苦最疲憊的時刻。我問她:晚餐應該是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候,是甚麼讓她這麼痛苦呢?朋友回答我說,她與夫家同住,婆婆負責每天的晚餐,當她想幫忙的時候,婆婆都會在旁邊盯著她看她有沒有把薑蔥蒜切對,有沒有把菜洗好,久而久之她也不想進廚房,就跟先生一樣在客廳等著。不久,婆婆把菜端出來的時候就會叫大家趕快吃,自己卻不吃。朋友善意的請婆婆一起吃飯,婆婆站在餐桌旁笑著說:我不用吃,我只要看著你們就很開心。朋友說,這似乎是一句慈祥媽媽說出來的話,但聽在朋友心中是那麼的沉重不安,那麼的窒息。後來,只要朋友和先生偶爾想出去約會吃晚餐,一些威脅性的訊息就會傳來,好比說:你們以後都不用再回來、我跟你切斷母子關係,等等。這樣的情緒勒索久而久之就麻木了,這樣的麻木卻又被扣上了不孝的帽子。最後,回家吃飯變成了只是不願讓婆婆生氣的行程,而婆婆依然故我,把她自以為是的愛,強扣在別人身上。
「你不愛我,你就沒飯吃」;
「你不愛我,你就打不好球」;
「你不愛我,你就不要進家門」,
有條件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對孤單的恐懼,這種空虛感讓人想要緊緊抓住一個浮木,靠著這個浮木到處漂泊。是甚麼讓人這麼害怕放手,是因為我們都害怕一旦放手,這塊浮木就會頭也不回的漂走,自己就往下沉。
不放手,就不會看見其實自己會游泳;不放手,我們更看不見自己存在的價值。抓著別人而存在著,讓別人成就自己,反而會讓身邊的人越逃越遠。當身邊的人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時,他只能選擇退出,留下一個被拋棄的自己。為甚麼婆婆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她想要被愛的需求呢?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女性被賦予照顧家人的角色,在這個角色了沒有「自己」,只有許許多多的價值觀與枷鎖。當她用盡全力去愛她的家人的時候,就會忘了自己的樣子,忘了愛自己,全心全意等她的家人來愛自己。然而這種期待往往都會落空,最後就會落得婆婆越想抓住,家人就越想逃走的下場。
當穿著自己的鞋子的時候,永遠不會知道別人的鞋子長甚麼樣子,只有把自己的鞋子脫掉穿上對方的鞋子的時候,才會知道,阿!原來他喜歡的是這樣的鞋子阿!我們拚了命想去愛別人,這個愛卻不是對方想要的樣子;我們拚了命的想要被愛,卻始終無法獲得被愛的感覺。與其這樣,不如先好好愛自己,疼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