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芬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她經常在大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突然生氣、大吼大叫、哭鬧,甚至動手打自己的妹妹。父母親對此感到十分苦惱,對於小芬的失控行為,當下父母只能嚴厲制止,或是用處罰的方式試圖在短時間內讓小芬「變乖」。然而,小芬仍頻頻出現情緒失控的行為,甚至一次比一次誇張,讓父母十分頭疼…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指出自殺相關精神疾病、人格疾患及身體疾患一文中指出從開發與已開發國家的研究統計顯示;自殺身亡案例有精神疾病者的盛行率高達80%以上,其中以情緒性疾病的終身自殺危險率最高。

在上一篇文中提到,在人際關係中,當他人的反應不如你所期待,我們可以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強求他人滿足我們的期待,也不用過於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無足輕重。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練習呢?

『孩子在我的扶養下逐漸茁壯,當我還沉浸在與孩子打打鬧鬧的生活中,有一天我發現,孩子因為學業/工作/結婚,要離開我身邊了...天啊!我愛的孩子要離開家裡了!』

隨孩子進入幼兒園、國小、國中後,隨著校園的脈動,在假期與開學後的步調間轉換,上學代表外在現實架構更清晰、無法變動,無形間影響家庭氣氛。

最近半夜偷閒時,我常打開瑯琊榜24小時輪播馬拉松回味。裡面有一段蕭景睿對梅長蘇說的話,我每次看都依然覺得很被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