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是太太對先生的抱怨,這更是女性對於傳統角色分工的吶喊:媽媽似乎就是被預設成育兒的主要人物,而我們的社會也完全認同這樣的原廠設定,這種 #毫無思考的照單全收,對於努力掙脫傳統束縛的女性而言,聽起來實在是格外刺耳,也難怪媽媽對於這段對話的反應會這麼大了。不論是在諮商的過程或是在日常生活裡,女性談到這類的議題,總是能引發許多共鳴,尤其是提到 #傳統對於女性期待的不公不義,往往讓許多姊妹們感到憤恨不平:男性是個現成的既得利益者,既不用承擔懷胎十月的辛苦、在養兒育女的過程裡也可以退居二線角色,所以當國民老婆結衣說出:「什麼後盾啊?我們不是要一起當父母嗎?我可是第一次當父母,什麼都不懂、很不安,但我居然得一個人學習,然後對你下命令嗎?我們要一起學習、一起做父母。所謂夫妻,不應該是這樣嗎?」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實在有說到心坎裡的痛快感。
在這樣的脈絡底下,女性成為了傳統角色的犧牲者、男性則為了女性的犧牲而感恩並努力彌補著,關係表面上得到了平衡,但 #女性內在的委屈並沒有因此而被撫平,我認為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歷程被忽略了,那就是 #選擇的自主性。或許在傳統的分工裡,女性更被期待可以做好育兒這件事情,然而 #你為什麼選擇讓這些傳統留下, #夫妻之間其實可以有更真誠的對話。所謂真誠的對話,並不只是一方說:「我去台北能夠賺比較多的錢,所以當然還是我去工作、你留下。」女性在對話的過程裡,可能也要 #同時面對自己內在的掙扎:「我也很想要去工作、想要發展自己的潛力,想要做好多好多嘗試,但是我也會放心不下孩子,我也好希望能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和照顧。」當女性可以對自己坦承時,會發現自己的情緒非常豐富,對於自己充滿矛盾的糾結感、對於孩子的愧疚感、對於另一半可以如此瀟灑的忌妒感...這些感受如果沒有被自己好好地看見和接納,很容易會成為一坨說不出的憤怒和委屈,丟在另一半的身上,認為是這段關係讓自己被迫犧牲。
可惜的是,時間是最好的良藥這句話,在這裡並不適用。 #自我犧牲的感覺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淡去,相反的,他會持續累積、並在出現類似情境時再次被誘發,甚至會投射在親子關係裡,出現「都是為了你我才會這樣」的指責。唯有透過好好的去思考:「你捨棄了什麼?」「是什麼讓你做了這樣的決定?」我們才能真正 #有意識地做出選擇,並 #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