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小時候因為容易暈車,練就了秒睡的技能,但隨著年齡增長,事務與煩惱漸漸增加
現在儘管有許多奔波的乘車時刻,那些時間卻往往被處理工作、滑手機、回訊息而消磨掉
真正的入睡是等到忙完、累到不行、滑到夠了才甘願關燈結束這一天
睡眠是身心很重要的一段充電與調節
如同將大腦、身體關機,放下一切好好的放鬆下來
然而許多身心問題的徵兆與察覺,通常也是等到睡眠出狀況才有所意識
睡不著、睡太少、睡太淺等,好像要身體與大腦真的放空是件不容易的事
在晤談中,很常聽到來談者表示:睡前的空檔經常是壓力浮現或煩躁思緒湧現的時機,
甚至在忙碌的日常後,很難讓緊繃的身體馬上就緩和下來,
仍檢視著今天發生的一切,焦慮著明天的待辦事項,
儘管躺在床上,滑著手機看著社群,腦袋仍不停轉動,隔天再感到深深的疲憊
在這場睡覺大賽裡,許多有趣的現象也反映著現實生活的狀態-
-
吵雜的外在環境與聲音
-短短的七分鐘並不是一片祥和、寧靜,而是主持人不斷的以麥克風進行干擾,加上在開放空間的場館內,觀賽、參展的人們熙熙攘攘,就像是身處的成長社會裡,環境的變動、他人言論、資訊與壓力,對每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及消耗 -
攜帶抱枕、小被被
-同樣的床鋪,但每個參賽者的裝備各有特色,有人把家裡的枕頭跟棉被帶來了,直接在現場還原自家床上的舒適度,有人帶了每天抱著的小毯子或娃娃,賦予安全感與放鬆的元素,象徵著當我們面對外在的紛擾,往往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空間,在那裡獲得情緒的釋放與休息,一份熟悉的陪伴感 -
耳塞、聽音樂、冥想
-為了對抗外在的各種聲音,參賽者大多都帶起了眼罩、耳機、耳塞來隔絕,或是利用抒情音樂或白噪音等讓自己得以放鬆,進入睡眠狀態。也聽過有參賽者會想著草原、大海、平靜的湖泊,讓動盪的漣漪慢慢緩和,更特別的是有人扮成卡通人物-大雄,融入角色形象,這就像每個人因應情緒與壓力有不同的調節管道,來讓身心得以平靜
其實除了這場睡覺大賽外,同一個展覽場次也有發呆大賽,而這些有趣活動都是為了提醒大家,在繁忙生活與快節奏的科技資訊時代,漸漸忽略了自我照顧與身心調節的需求,學著放慢腳步覺察自我,建立應對外在變動與壓力的能力。
除了從參賽者身上領悟到的方法外,你也可以試著這麼做-
-
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焦慮、恐慌而出現失控感,這時候能穩住自己的方式就是閉上眼睛,關掉對外在的接收源,把專注力上在呼吸上,好好的吸氣,再更慢的吐氣,感受到身體隨著呼吸的起伏,飄移的思緒也較能回到自己身上。 -
留意那些曾讓你感到放鬆的時刻、環境:
來談者常會說著他試了好多紓壓的方式卻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或過了一段時間情緒、思緒又被喚起,這時候我就會請他回過頭想想,在生活中有沒有哪些時刻,是思緒沒有出現、心情相對平靜的時候?也許不是特別做了什麼,而是剛好身邊有你熟悉的人,有讓我感到安全感的環境、暫時躲藏的地方,甚至是專注在一件小事上,這些資訊得以幫助你覺察適合自己放鬆的管道與來源,而不會慌張的覺得為什麼試在我身上卻都沒效。
-
為自己打造安全基地:
如同那些參加比賽的參賽者般,當外在充滿許多難以控制及預測的安排,那我們如何在動盪之中找到穩定內在的控制器,就是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特性,從前一點擷取放鬆元素,在情緒波動或壓力下,能從腦袋中想到這些選項,為自己在目前的所在環境或狀態找到短暫的喘息空間,也許是某個沒人的角落,或是讓自己暫時閉眼深呼吸、離開那環境等。 -
適當關掉接收源,放過自己:
資訊快速傳遞的時代,我們深怕自己漏掉些什麼,而變得過度敏感,把感官的接受器時時刻刻打開著,這樣又怎麼能說關機就關機呢?有時候不只是外界的聲音,我們對於自己的要求與評價往往也成了另一種壓力源,當電腦有視窗還沒關閉、還在更新,就無法進入真正的休息,因此在睡前會鼓勵做一些不需要太費力或動腦的事物,甚至當你已經能量很低時,減少碰觸會再消耗心力與精神的社群媒體或人際交流,做的不夠好的事就好好地告訴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適時的放過自己也是種在追求標準上的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