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0 |
作者 

為何總是負向僵化思考,教你三招,擺脫負向循環

「人是一種容易陷入單一思考化的生物」這不是在說我們人都是單細胞的退化腦,而是我們天生大腦,構造就是如此。前陣子,有本蠻火紅的書「有限理性」;到跟之前的「快思慢想」,就是用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告訴我們,大腦並不是理性的,而是會受到心理、生理所影響,做出非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其實,這跟大腦的學習有關。回想看看,當我們開始學習一項陌生專業的時候,是不是一開始很刻苦?然後,在通過一些階段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帶入過去所學習的經驗,幫助我們學習更高的技術,或是透過經驗,幫助我們快速地進行決策。

比如說,筆者一開始在學習吉他時,別說是不懂音律、調性、節奏,連基本按起吉他弦都有很大的困難。一直到了習慣手指按壓的方式,背下指法,鞏固了基本功,我才能快速學習新的音樂模式、風格。然而,一開始的學習,是讓我最痛苦,最想放棄的。

關於學習,在一開始學的時候,會給予大腦不斷大量的刺激;我們會耗費所有精神,來處理這滿載的刺激,來學習一項專業。但在一步步重複循環學習後,我們所耗費的能量會越來越少;刺激連結的反應,也會越來越快速,並且固化。

所以,可以說,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學習而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中性刺激,或挑戰;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會先去做評估,而後,整理自身資源,來因應當下的壓力。但是,有些人會跳過評估的階段,直接連結到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恐懼未發生的事物;甚至產生習得無助【註1】的感受,而陷入憂鬱。

對於焦慮、憂鬱的人來說,他們面對到挑戰,已經將這樣的連結反應固化,這是天生大腦的結構,他們透過了學習,變成如此。

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透過「學習」來擺脫負面思考呢?答案是:一定的。

※該怎麼做呢?

記錄使你快樂的事物

要原本很悲觀的人,突然開始正向思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就像學習投籃一樣,你早已習慣了某種投籃姿勢,但要你打掉重練,重新學一套投籃方式,是一件很艱辛的事情。

所以,你可以慢慢地觀察,你在生活中過去,沒有注意到,而讓你開心的事。你可以透過影像紀錄、紙本記錄,將開心的事情記下來,並在你難過的時侯,翻閱它,可以慢慢地用新的連結反應,蓋過去。

 

寫心情札記

心情札記是什麼呢?它又跟日記有點不同。其實,它比較像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很直覺性,可以沒有邏輯,甚至也可以用塗鴉的方式完成。

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方式,是一種積極想像【註2】的方法,透過直覺性的書寫,塗鴉,可以連結到你的潛意識,抒發潛在被壓抑的負向感受,亦可觀察到,你困頓點是在哪裡,連結到你從未探索的過去,而梳理潛意識與意識的橋樑。

 

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

有些負向反應,已經顯著影響到你的生活,你很難用自助的方式,將這樣的負向思考擺脫。你可能出現失眠、急遽的體重變化、恐慌、無力、無望、想結束生命。

請趕緊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心理治療除了可以解決你當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處理過去未過去的情緒創傷,及原生家庭的記憶;透過談話,和一些技巧,協助你看到問題核心,並且疏通它。

人類是會學習的生物,你會學習到憂鬱,必然,你也可以學習到快樂。試試看吧,趕緊練習,觀察每日生活美好,覺察自身內在的反應,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註1: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註2: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技術是榮格自創的一個心理分析技術,又可以翻譯為主動想像技術。

閱讀 83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1-10-20
吳景濱

知識專長:
憂鬱、焦慮、睡眠、成癮議題

知識家簡介:
吳景濱 諮商心理師,喜歡透過文字、影像及音樂,與人產生連結;希望使更多人能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擅長議題:
企業員工協助方案(EAP)策畫與執行;憂鬱、焦慮、睡眠、成癮議題;危機評估與處遇;受刑人輔導。

擅長理論學派:
焦點解決心理諮商。

相關經歷:

  • 樂LFpsy工作室計畫主持人(創辦人)
  •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心理師
  • 逍遙心理線上學習平台駐站心理師
  • 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心理師
  • 淡江大學危機評估初談員暨兼任心理師
  • 矯正署桃園少年輔育院會談老師
  • 啟宗心理諮商所EAP業務組長
  • 宇聯管理顧問公司EAP專案經理
  • 新光醫院日間照護中心講師
  • 國立政治大學危機評估初談員
  •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行政助理

專業證照:

  • 諮商心理師
  • 長照專業人員 Level 1
  • 職場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暨諮詢師

近期講座主題經驗:

  • 【乾,人生真的好難】系列活動講師-心理與紅酒結合的極致饗宴
  • 電狼娛樂講師-唉,面對可悲的酸民,該怎麼辦啊!?

專業領域項目

  • 深度心理療癒(含憂鬱、自殺、焦慮、恐慌、社交畏懼、強迫症、創傷議題、成癮議題、失眠、關係議題、壓力調適、生活適應、生涯焦慮...等)
  • 情感療癒(外遇、情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