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許許多多種樣態的人際關係,不見得能囊括在上述的人際樣貌中,但不論是哪一種「關係」,都可能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資源與幫助;但同樣,也有可能是引發我們不舒服、壓力及情緒反應的來源。
在人際情境中,情緒的波動往往意味著關係中有些令我們不舒服的因素存在,而這些不舒服就像是在提醒我們,需要去正視關係中是否發生了什麼事情,或是長期累積了些什麼不愉快,是自己總是付出太多時間與金錢?還是某些重要的價值觀不斷地被挑戰、質疑?是投注過多的精神、注意力?還是總是被過度的要求、控制?
面對這些不愉快的情緒,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忍耐或忽視,但這些在關係中積累的負能量,很可能正一點一滴侵蝕著我們的人際界線(boundaries),而人際界線正是健康的人際關係、自我保護以及尊重自己的重要指標(C.Psych., 2022),所以,不論那些不愉快是什麼,想要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及情緒經驗,都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停下來,好好來整理與釐清。
界線,顧名思義就是一條分割線,而人際界線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去劃分自己與他人,如何透過這一條看不見的線來保護自己,並且界定不得跨越的標準,以及需要的人際距離為何,更重要的,界線是我們為了能感到安全、擁有身心健康而向自己和他人表達的限制和需求,這樣的表達能幫助別人理解我們「能夠」或「願意」容忍的限制為何,並且讓我們保留有限的時間、精力、資源來照顧我們自己(Psych.,2022; Cmhc, 2021)。
我們可能會發現真的很少有機會去問問自己:「我的界線在哪?」尤其在華人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自幼便圍繞著我們,不好意思拒絕、不要撕破臉,以及種種以愛之名加諸的“好意“,都可能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境沼澤中,我們或許成為了「Yes man」,慷慨的讓身旁他人依賴自己,一次次的退讓、一次次的沒關係,但我們總有感到疲倦,甚至是精力耗盡的一天,當想休息或拒絕時,卻可能又因此被貼上自私、斤斤計較的批評標籤,更不用說還有內在湧現的罪惡感、愧疚感。
這也是為什麼要設立人際界線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僅僅需要足夠清楚地思考,更需要不斷的練習、經歷挫折、再接著練習,同時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去提醒自己是否又不小心陷入「Yes man」的循環中。因為失去界線短時間可能是情緒的波動與短暫的難受,但長時間下來所影響的就會是整體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出現情緒耗竭(emotionally exhausted)或適得其反的情況,這些之後我們會再透過其他文章說明與討論。
在進一步「如何建立人際界線」(How)之前,我們可以先花時間靜下來問問自己,目前是否有讓我持續、重複感到壓迫的的人際關係?如果有,那「是誰」(Who)以及「是什麼」(What)?這樣的思考可以讓我們更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也更有機會能去體察自己目前的人際與情緒狀態,並且,我們最想改變、調整的關係及標準為何,練習更貼近、認識自己,正好就是建立人際界線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花點時間,跟自己在一起,跟自己說說話,或許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第一次停下腳步來,想想自己的狀態,想想自己需要什麼。
參考資料
1. Cmhc, K. rusnak. (2021, November 6). Setting Boundaries Efficiently- How to Identify and Set Boundaries in Your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happy-healthy- relationships/ 202106/setting-boundaries-efficiently.
2. Psych, M. vermani c. (2022, May 4). Building Boundaries- Why Healthy Boundaries Are Good Self-Care.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deeper-wellness/202205/5-steps-building-bound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