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大化決策者希望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他們傾向花大量的時間找出所有可能的選項,一一比較找出最好的那個。這也符合經濟學當中對於理性決策的想像,人應該要掌握所有的資訊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滿足型決策者對決定的期待是「夠好就好」,他們認為不用花上太長的時間,依據現階段所能掌握的資訊,做出自己足夠滿意的決策就好。
研究顯示,滿足型比起極大化型,更少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也更容易因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快樂,而極大化者有更高機會做出品質更佳的決定,但是過多的選擇也會讓他們感到疲累,在時間不斷延長的決策過程中累積焦慮等負向情緒,使得決策品質降低、反而在未來更容易後悔。
接受決定不會完美的必然性,要知道,想預知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對這個工作、進入這個領域感到後悔,已經正式超出人類認知的極限了,就連狼人殺裡的預言家,每一回合都只能查看一個人的身份(而且預言家還很容易被殺掉,知道得多不一定是件好事啊),關於自己生涯的決定,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在了解當下的自己後,做出一個滿意、合理的決定,所有收集資訊和試探的行動,應該要讓你更加理解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對於做出選擇更加徬徨。
➡️在做決定時的極大化者就像完美主義者,容易因為「沒有做出最好的決定」而感到焦慮,也許可以試試看在生涯道路上容許自己犯錯的可能,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活自己的人生,很多過來人都是走過許多路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用輕鬆一點的心態去面對生涯抉擇,更能幫助你聆聽內心的聲音。
參考資料
國立台灣大學裡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淑雯(2010)極大化傾向對後悔之影響:以調控焦點作為調節變項。
作者介紹:邵敏華
心不懶實習生,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在讀中。曾任 大學通生涯探索課程助教。曾撰稿另一篇探討社交的文章⟨ㄟ你朋友很多欸,為甚麼啊⟩在medium上,興趣是文字、電影、音樂和公共議題,學習心理學是想找到自己是誰,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可以繼續透過文字與大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