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什麼是「性別敵意環境」?
當一物理空間或文化氛圍基於性別刻板印象而對任何一種性別壓抑、貶低,甚至造成權益受損、發展阻礙時,我們就會稱這樣的地方是「性別敵意環境」。例如:不允許月經周期中的女性進入的廟宇、容許男學生隨性坐在桌子或地上但不容許女學生這樣做的小學班級、運用必修課時間傳佈對性別少數族群的偏見的教師、只將哺乳室或育兒室設置在女性廁所的百貨公司、一致給予男學員較多份量的體能訓練而不是基於每一位學員不同體能基礎而給予不同訓練量的健身房等。
什麼是「性別盲」?
對於「性別敵意環境」無感,或是無法辨識出來的現象,我們稱為「性別盲」。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基於性別刻板印象而衍生出來的潛規則、習俗或習以為常的價值觀,這些規則是刻在我們的「文化DNA」裡的,所以非常難以辨認,通常我們都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這些規則常造成弱勢性別(如女性、同志、雙性人、跨性別等)在社會上更加的弱勢。
如何營造性別友善環境?
我們需要提升「性別平等意識」。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8條所稱具「性別平等意識」者,指個人認同性別平等之價值,瞭解性別不平等之現象及其成因,並具有協助改善現況之意願。學習對身邊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刻板印象等都產生懷疑、批判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時時提醒自己避免複製「性別敵意環境」。例如:挑戰並懷疑自己所有「男生就是如何、女生就是如何」的既定印象,不將生理性別視為工作能力或個性特質的分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