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09 |
作者  王韋綸

來自深處的求救訊號:認識情緒軀體化

  阿如最近心跳總是忽快忽慢的,偶爾還感覺喘不上氣,甚至有些暈眩,去看了醫生後,醫生告訴他,你的身體沒有問題,難道真的只是自己想太多嗎?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可能是你的情緒在跟你求救哦。

這種「明明是心理問題卻顯現在生理上」的現象稱之為情緒軀體化,在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考試前明明不覺得緊張,卻一直胃痛個不停、身邊的人過世後明明不覺得難過,卻一直沒有食慾等等,這些都是軀體化的例子。把我們想像成一個容器,情緒是裡面的液體,當這些情緒沒有適當的傾倒,也來不及隨時間蒸發時,情緒就會從容器中滿出來,從而染濕周遭的環境,軀體化就是這樣。軀體化不是什麼負面的症狀,它甚至能夠在我們沒注意到的時候提醒我們發現自己正在經歷著強烈的情緒,軀體化是普遍而暫時性的,大家都會經驗,而且只要引起情緒的原因消失就會自己解除。但,也有一些情況會讓這些由心而身的症狀持久不消。

嚴重的身心問題與情緒病都可能是長期軀體化症狀的原因,以憂鬱症來說,除了普遍能想像到的淚流滿面、想法負面,憂鬱症還有一個常見症狀叫做失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不要說是上班上課,就連起床刷牙洗臉都很困難,身體彷彿被綁住,明明意識上很想起來很想做些什麼,卻什麼也做不到。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認為是憂鬱症患者懶惰、以生病當藉口,從而產生負面的印象,但事實上,這就是憂鬱症那些沈重的情緒軀體化後的表現。

心理出現的困擾卻反直覺地出現在身體上,為什麼我們的身體要這樣躲貓貓似的隱藏起我們的需求呢?學術界提供了一些觀點,但大致上可以歸咎於我們對自己的保護本能,以及個體的感官差異——身體比較敏感或是不太擅長覺察情緒的人比較會留意到這些身體症狀——現在我們知道情緒軀體化了,然後呢?

下次當我們出現無法解釋的生理症狀時,試著想想這件事,也許你會在身心科找到你遍尋已久的答案;當受情緒疾病困擾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也許你也更能同理他此刻的行為並不是故意的。最後,不論是面對自己或是他人,都請容許我們給予慢慢修復的時間和空間。情緒軀體化不代表我們所承受痛苦都是假的,相反的,他是如此真實才叫人難以負荷,深呼吸,慢慢來吧。

 

參考文獻: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in Adults

Physical symptoms in primary care. Predictor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Somatic symptoms in primary care: etiology and outcome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matic Symptoms and Depression

 

作者介紹:王韋綸

werun

心不懶實習生,輔大心理系大四生。在心不懶智庫撰寫過文章〈來自深處的求救訊號:認識情緒軀體化〉興趣是文學和音樂創作,熱衷於關注多元性別議題與精神病陪伴者相關議題。

 

閱讀 623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