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我的身邊,總是會有一些人讓你情緒低落的時候想到他;
也有一些人即使心情再沉重,也不會讓人看出一點端倪:他們把自己的不好掩飾得很好。
在我的心理師同溫層裡,並不避諱去面對自己的各種低潮和黑暗,
我們有同儕支持小團體、有專業督導、也有自己的心理師,
正因為這樣,當我們在對話的過程裡提到「我的心理師說...」並沒有人會為此感到驚訝,
可能是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日常,我有時候會忘記對許多人而言,心理師並不是一個日常會出現的角色。
雖然自古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
然而歌頌淚水的歌曲總不時被傳唱:
「哦眼淚~眼淚都是我的體會~成長的滋味」——范曉萱《眼淚》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劉德華《男人哭吧不是罪》
「你自己不就是心理師嗎?我有心事為什麼不能找你談?」朋友問我。
「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認識了,所以才不適合啊!會有雙重關係的問題啦!」
「什麼是雙重關係?會有什麼問題嗎?就是因為你比較了解我,所以你可以更快給我有用的建議啊!而且你都知道我發生過的事情,我就不用再和另外一個人重新講了。」
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日前因為心因性休克而意外猝死,年僅51歲。看到這樣的新聞,就算不認識這個導演,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到深沉的悲傷,也很難想像家屬們要如何面對這樣的重大失落。
最近疫情不太穩定,每天增加的本土案例又開始讓我們心驚膽跳,面對防疫,你是不是只想嘆氣,又覺得提不起勁?如果是,很可能我們漸漸產生了防疫疲勞。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影響防疫疲勞的因素可分為社會脈絡以及個人能力,社會脈絡大多與政府的政策有關,而在個人能力上,我們有四個面向可以去安頓自己,增加面對疫情時的忍受力,同樣也降低防疫疲勞的機會。
「如果…我能在多做一點就好了」面對好友離世,我這麼想
在疫情肆虐之下,憂鬱、焦慮、恐慌……等等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隨即而升。
在我服務的大學場域裡,在2021年,也出現過往不曾出現的現象:待排個案創新高、自殺通報創新高。等待的個案高達百位,至學期末仍無法排進諮商;每日一例通報,成了學校諮商中心的工作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