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內容及個案資料經匿名處理過,若有雷同僅屬巧合。

多年前和一個個案晤談,他是一個較不穩定而需要追蹤的個案,我與他工作約八個月了。

他給人的感覺有點怪怪的,因為和大部份人相比,稍微誇張的動作、超級跳躍的聊天模式、令人難以理解的比喻方法。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他就像個還在長大中的小孩,還在學習符合他年齡的社交方式。今天我發現,他並不是「像個」長大中的小孩,他真的「是個」長大中的小孩。因為某些原因,讓他在成長中的某一個時刻下定決心,要靠著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親自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藉著父母的。

隨著大眾對情緒疾病的認識與了解,「憂鬱症」這樣的字眼愈來愈能被社會所接納,大家不再是憂鬱症為災難避之唯恐不及,是對心理健康認知上的一大躍進;然而,真正罹患憂鬱症的人,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正被這個疾病所苦,呈現在身體上的可能是容易疲累、頭痛、胃痛或身體器官上找不出病因的疼痛,往往會誤以為是壓力所導致而輕忽症狀,大眾對憂鬱症的認知若只是處於表面的理解、甚至一知半解,卻也容易讓憂懼症被過度解釋、誤用、將憂鬱症認知為就是這個人的意志薄弱、就是想不開才導致憂鬱,覺得只要轉換心境、堅強一點,便能好轉,甚至對身邊的人亂扣上憂鬱症的帽子,反而忽視了對疾病的真正認識,相信仍有不少的人因為擔心求診身心科或精神科而擔心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而刻意輕忽疾病對自己帶來的影響,不去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導致錯失了憂鬱症患者被治療的最佳時機。

​你知道嗎?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報告,到了民國150年,社會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佔了39%,平均1.3名青壯年就須扶養1位老人,和現在的扶養比相,每位青年的負擔將增加4倍!因此我們在照護上不能只是單打獨鬥了,提升長輩的身心健康,不再只是銀髮專屬的議題,而是全民努力的目標!

在眾多的高齡常見疾病中,失智症是你絕對不該忽略的,原因很簡單,即使有一部分的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的醫療介入卻可大大提升失智症的治療效果,甚至有一部分的失智症是可逆的。然而,「老化」和「失智」之間,彷彿有一段神秘的空間,讓人搞不清楚「失智,這樣算不算」,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準則,讓大家有機會觀察一下身邊的長輩。

很多人可能聽過,『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橋樑』。

然而什麼是潛意識呢?潛意識指的是我們平常生活中並不會意識到的東西,例如:在當下忽略的訊息與感受、被壓抑下來的慾望,以及我們可能不想接觸與面對的事物等等,這些訊息可能通通被我們藏了起來,因此我們平常並不會注意到。

然而這些潛藏的東西有時卻在我們內在偷偷作怪,甚至於幫我們做了一些重要的決定。我們每天需要面對許多複雜的訊息,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忽略許多在當下看起來不重要或無法接受的訊息、感受,然而大腦卻忠誠的默默幫我們儲存與記憶這些東西。

愛情,是世間上最讓人摸不透的經驗,它什麼時候在你身上萌芽,你可能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從你身上蛻去,你可能也不知道,但你會知道開始是喜悅的,而結束卻總帶著一個人走的悲傷…。

因此有人說:「相愛容易相處難」,真是一語道盡了戀愛的真相!更有人說:「相愛總是偶然,分手卻是必然,只要彼此誠心誠意相對待,不也是人世平常?」說來容易,做來真的很難。但換個角度想,所有在戀愛中成長的人,誰不是在分手後才更認識自己?誰不是在悲傷過後,重燃希望?

在諮商中,有許多來談者會談到關於自己的忌妒感受。
「為什麼我唸書唸3、4遍,成績還是比不上那些一邊念書、一邊玩社團的同學?」
「憑什麼有些漂亮的女生,就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要求別人?」
「在我爸媽眼中,我總是比不上我弟…」

這些來談者帶這這樣的忌妒感受時,他們一方面呈現出忿忿不平,然而隨著談話的進展,開始出現許多對自己的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能力不足,所以無法達成或擁有這些想要的事情,因此陷入自怨自艾的深淵;甚至有些人還會自我責備怎麼會有忌妒這種感受,尤其是對於親近的友人或自己的手足,這種忌妒的感覺就像一根在胸口上的刺,難以拔除但又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