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眾多的捷運上,傳來非常明顯的哭喊聲
馬上就能聽出來是小孩的哭鬧的聲音
伴隨而來的是父母不斷的「噓~不准哭。你看大家都在看你,你在這樣叫會被趕下車喔。」
的確大家都在看那小孩,因為目光被孩子的聲音吸引,有許多人對那家庭投出好奇的眼光
這時父母壓力隨著目光的聚焦逐漸提高,開始更用力的希望孩子安靜
也因為焦慮和壓力的促使下,父母開始從柔性勸導到強硬施壓
「你再哭等一下回家你就知道,還不閉嘴?還有聲音?」
這時孩子的哭鬧聲明顯降低許多,但還是可聽見啜泣聲
這時父母的耐心已經用光了,「啪」響亮的一聲
本來只剩下啜泣聲的孩子,因為痛整個嚎啕大哭
父母的怒氣也伴隨哭聲增加,從此刻起到離開捷運車廂都不斷的在訓斥孩子,警告他再不閉嘴回家要他好看

「我之前想自殺時,目的是為了報復,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死了,媽媽和爸爸會最難過,就想這麼做。」作者的女兒如是說。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也常可看到這般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演著:父母明明是愛孩子的,但父母的用心孩子卻絲毫不領情,反倒恨父母入骨,甚至想以自我毀滅作為報復父母的終極手段,就像作者女兒對作者的告白一般。

何以親子間的隔閡、鴻溝可以如此深不見底,作者在書中的血淚自白,一一懺悔著過往是如何以「錯愛」的方式教養子女,深刻悔過往昔的自己就像恐怖情人般,用自以為對的方式愛著對方,卻未能體會這樣的「錯愛」,正一點一滴將孩子的生命力殘殺消融殆盡。

「你是有強迫症哦!?」在生活中常常聽到這種調侃的話語,偶爾被調侃一次還覺得沒什麼,但如果被調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又偶爾自己也覺得有些小習慣好像和大多數人都不太一樣,還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咧!(三人成虎真可怕)

2014年3月19日我打開電腦,才赫然從學生所po的臉書圖文發現 ,他昨晚與學運夥伴一同突破警備防線佔領立法院,現正持續在立法院內現場投入第一線的抗爭行動,後知後覺的我,才開始思考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在心理、社工等助人工作者聯合成立318學運心理諮詢服務站後,即便當時我還只是屈屈一介實習心理師,仍決意躋身投入貢獻我尚生嫩的心理專業。

亮亮是幼稚園中班的小朋友
亮亮的媽媽最近因為亮亮一直拿別人的東西感到苦惱
經常在亮亮的書包中可以找到不屬於他的東西
媽媽看到後非常的緊張,問亮亮東西怎麼來的
亮亮看著東西,想了片刻才說:「同學給我的。」
媽媽半信半疑的問老師並和同學核對後,表示不是同學送的
媽媽也和亮亮說過不是他的東西,不可以拿,但是這樣的事情依舊不斷發生
亮亮的媽媽已經無計可施。

什麼是「性別友善環境」?

「性別友善」是指對於各種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性傾向及性別特徵都採取開放、不論斷、接納的一種態度。而「環境」則包含具體的物理空間及群體內的文化、氣氛、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等。例如:一所高中設置了「無性別廁所」,也檢視並排除了校園中容易發生性霸凌的陰暗角落,且教師們在上任何一科目時都不會以「男性或女性應該如何如何」來做教學舉例,分配班級工作時也不會依據性別刻板印象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