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己或身邊親朋好友有心理困擾時,
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選擇是好?
與人相處時,我們對他人形成的初步印象,會自動類推到其他特質的現象。即從局部的某特質,擴散到此人的其他印象。
心理諮商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非常神秘的過程:來談者懷抱著某些困惑、期待、煩惱、秘密,和心理師一起進入一間能夠隔絕外在干擾的安靜房間,度過了(通常是)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心理師針對來談者的狀況提出了好奇、回應或分析,對沒有諮商經驗的人而言,這不是會在平日生活裡會出現的對話方式,加上都付費找了心理師,就像購物一樣,總想要留下些什麼具體的痕跡,因此非常合理的產生了「我希望在諮商過程中錄音」的期待。
在回答可不可以之前,我們先來想想:為什麼你想要錄音呢?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了《自殺防治法》,法條中明定媒體業者不得報導或記載自殺方法,且執行此法的相關工作者對自殺行為人及其親友的個資應予保密。此外,想必助人工作者們也很關心的是,法案施行後,知悉自殺自傷行為時,是否即須進行強制責任通報呢?
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常不知道為何會如此,懶人包簡單介紹了四種常見的腦功能心智問題,包含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選擇性不語症,並且有相關電影介紹讓大家更了解這樣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情緒崩潰,即使試過很多應對方式也沒辦法改善的窘境。但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退一步認識孩子的情緒機制,以及他們產生情緒的原因。換一個角度想,其實人類調節情緒的腦區:前額葉,要一直到25歲才會成熟!所以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並不是他在無理取鬧,而是他也還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我們身為大人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嘗試看看,像是:暫離情境、離開人群、引導孩子表達等,甚至可以透過遊戲或創作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需求!
本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留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的 cookie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