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歲的孩子坐在餐桌前看著爸爸煮好的一桌餐點,滿頭大汗的爸爸邀請孩子自己裝填可以吃完份量的麵,但提醒孩子要在一盤有肉、有玉米、還有花椰菜的餐盤中,挑選兩樣食物放到自己碗裡,並提醒孩子要吃完。

「都是我的錯...遇上我這個無能的爸爸,被媽媽逼著當不適合自己的公務員,可憐的只有我們家微進。」

「你每天都幫我擦鞋嗎?」

「偶爾擦而已。」

在韓劇他的日與夜裡,父親和微進的這段互動只有三分鐘的片段,簡短的台詞,卻蘊含著濃厚的情感,隨著父親把門關上的那一刻,微進按耐已久的眼淚才掉下來...

青少年為何需要黏在螢幕前?

疫情後人手一機,無論是學習或休閒用途,因為社會變化與科技的使用習慣,掛在螢幕前成為現在孩子的日常。這會與父母成長的脈絡非常不同,過去的休閒活動可能一起出遊、吃美食等,但餐桌上/交通行徑間,孩子可能會不斷要求看手機,青少年則是直接用螢幕擋住交流與互動,而在寒假居家時間對親子關係影響更為明顯,家長最困擾的:「要如何限制他一直用手機?」而發生親子衝突。

這不是一篇心理文章,而只是一篇自我提醒的歷程記錄,因為不只有坐馬桶,我們要一起學習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我心裡發寒?)我的大寶差不多在一歲半的時候接觸到馬桶寶寶這個名詞,

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經歷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暴風成長,社會及心理層面也會有劇烈的轉變,生活的重心從家庭漸漸轉移至同儕與校園,他們需要同時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自我認同,環境也會漸漸要求他們能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也就是因著這樣的轉變,青少年會歷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惑、不安,若在這些探索與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良好的宣洩管道、情緒支持對象以及談話的機會,則可能累積過多的壓力,以至出現諸多外顯的問題行為與適應困難。

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在玩遊戲或者學習新事物時因為有難度而屢屢失敗,失敗幾次後有些孩子會逃避不想再嘗試,而有些孩子則會生氣破壞東西或攻擊周圍的人,家長觀察到這樣現象會感到很緊張,擔心孩子禁不起考驗和挫折,但放棄學習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孩子失去動機時,再多的鼓勵往往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家長也需要適時的運用不同方式去激勵孩子。

第 1 頁,共 2 頁

Google引擎搜尋心不懶

心不懶心理諮商所

心不懶,在北投陪您一起聊心事!

台北市北投區西安街一段165巷9弄1號1樓

class


心不懶喘息咖啡

北投概念館 五股概念館

class


照顧支持小站衛教諮詢

台北市社會局照顧小站我挺你!

class

心不懶喘息咖啡/心理諮商所為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認可之照顧支持小站,以自辦或結合資源之方式,於站內提供家庭照顧者相關的訓練或紓壓和團體活動,並提供相關諮詢、衛教,視需求協助轉介給各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以便提供進一步服務。


認識心不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