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學會放鬆只是「找時間休息」的問題。但真正讓我們恢復能量的,不只是坐著休息,而是「如何休息」、更準確地說,是怎麼讓注意力停下來。在正念心理學中,調節壓力與情緒的關鍵,不是逃離當下,而是重新回到當下。而最直接的入口,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五感」:眼、耳、鼻、舌、身。
今早開車出門,與AI聊了一整路,這是一篇與 AI 對話的心得整理。
透過與人工智慧互動,我試圖梳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台師大學生因參與研究被迫連日抽血,只為換取畢業所需的學分。
這場對話不只是資訊的整合,更是一次對制度、權力與倫理的深層思索。在人與機器共同思考的過程中,我看見了一個問題背後所映照出的學術現場與教育價值的裂縫,也試著找回我們真正該守護的東西。
諮商室裡的那個男人,坐下時只是輕聲說了句:
「我太太說我最近脾氣不好。」
「我沒有生氣,我只是……不知道怎麼再努力下去了。」
他低著頭,手交握在膝上。穿著洗得有些褪色的襯衫,鞋子磨得發白。不是沒洗乾淨,而是穿得太久,早已失去挺度...
小芸。三十多歲,是個認真的行政主管,每天準時上班、從不喊累,偶爾熬夜趕簡報也總是咬牙完成。她笑著說:「其實我不覺得我有壓力,我睡得也還行,就是最近常常覺得胸口悶、呼吸不順,醫生說我沒病,但我還是常覺得快喘不過氣來。」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偶然讀到帛書版的道德經,似乎更貼近我所知道老子的「無為」與「道」的理解。
本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留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的 cookie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