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為了維護和平而避免衝突,你就會在自己內心發動一場戰爭。”
——謝麗爾·理查森(Cheryl Richardson)
霸凌行為一直是國內教育單位十分重視的兒童及青少年議題,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都能夠預測未來的偏差行為及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各國中、國小的網站都能發現宣導海報及短片,教育部也創立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試著透過各式管道消弭校園中的攻擊行為。然而,霸凌不單單指肉體、肢體上的外顯傷害而已,許多沒有證據、不留傷痕的攻擊方式,同樣值得被重視與注意。
「我從少女時期就認識他,然後一起進入婚姻,我們的關係説是細水長流,卻也好像漸漸少了一點激情與悸動,最近更開始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就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
敏敏在晤談中淡然地說出這些話,神情帶有悲傷,也有種憂愁與無奈。
大多數的人並不喜歡直接在人際關係中表達不滿,不論是親密關係、同儕、職場,甚至是家人都是如此,因為當我們提出問題,很容易被視作在抱怨、指責,反而讓關係更加緊張,彼此的談話還可能轉變為爭吵、冷戰,到最後我們甚至忘記為什麼要提出問題,又或是自己最一開始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本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留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的 cookie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