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在玩遊戲或者學習新事物時因為有難度而屢屢失敗,失敗幾次後有些孩子會逃避不想再嘗試,而有些孩子則會生氣破壞東西或攻擊周圍的人,家長觀察到這樣現象會感到很緊張,擔心孩子禁不起考驗和挫折,但放棄學習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孩子失去動機時,再多的鼓勵往往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家長也需要適時的運用不同方式去激勵孩子。

「愛到妥協,到頭來還是無解,綁著你不讓你飛,歷史不斷重演,我好累,愛到妥協,也無法將故事再重寫...」。數年前,這首膾炙人口的情歌唱出了一段愛情中的卑微與無奈,妥協於關係與另外一半,忽視著謊言、壓抑著自己,就只為了進入對方的世界、只為了將對方留在身邊。

學期又來到尾聲了,對小朋友來說又緊張又開心,緊張是因為還要考段考;開心則是考完就可以準備放假了,許多家長也會跟著緊張,擔心小朋友考試時會不會粗心、忘記寫名字、忘記複習過的,一場段考似乎全家人心情都陪著一起應戰,當結束這場考試後,接踵而來的就會是「分數」,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試,考著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

「你今天段考考幾分?」

「明天的英文單字背完了沒?」

「模擬考不是要到了嗎?為什麼還在混?」

「你已經高三了,為什麼還不唸書?」

曾幾何時,我們跟孩子的對話開始被考試、讀書與升學圍繞,就像自己重返考場那樣,每天倒數日子、緊盯成績,甚至比自己當年準備考試時還要費心緊張。

還未進入愛情時,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原來有天會這樣著迷著他人。

曖昧促使我們更積極展現美好的一面,渴望與好感對象拉近距離。

熱戀時大腦多巴胺分泌的增加讓我們渴求與伴侶的相聚,

也形成月暈效應而讓我們聚焦在伴侶的優點,擴大了形象的美好。

然而,清醒後的磨合期讓我們掉進了伴侶與從前印象不同的失落裡。

原先理性內斂的人怎麼變得冷漠寡言?而感性親和的人怎麼又變得如此情緒化?

經營人際關係是我們一生中重要的課題,良好的人際關係已有許多研究顯示與感到幸福有正向關連。因著每個人的特質差異,有些人擁有與生俱來的魅力,讓人容易靠近;有些人則較內向害羞,需要花上更多時間才有機會建立人際關係。

不同於人格特質,社交技巧就像是肌肉一樣,在人際關係中是可以鍛鍊的,能夠透過持續練習、提供營養來增加肌肉量;反之,若長時間不使用,則肌肉量(人際技巧)也會逐漸流失(Winch,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