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經歷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暴風成長,社會及心理層面也會有劇烈的轉變,生活的重心從家庭漸漸轉移至同儕與校園,他們需要同時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自我認同,環境也會漸漸要求他們能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也就是因著這樣的轉變,青少年會歷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惑、不安,若在這些探索與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良好的宣洩管道、情緒支持對象以及談話的機會,則可能累積過多的壓力,以至出現諸多外顯的問題行為與適應困難。
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在玩遊戲或者學習新事物時因為有難度而屢屢失敗,失敗幾次後有些孩子會逃避不想再嘗試,而有些孩子則會生氣破壞東西或攻擊周圍的人,家長觀察到這樣現象會感到很緊張,擔心孩子禁不起考驗和挫折,但放棄學習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孩子失去動機時,再多的鼓勵往往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家長也需要適時的運用不同方式去激勵孩子。
學期又來到尾聲了,對小朋友來說又緊張又開心,緊張是因為還要考段考;開心則是考完就可以準備放假了,許多家長也會跟著緊張,擔心小朋友考試時會不會粗心、忘記寫名字、忘記複習過的,一場段考似乎全家人心情都陪著一起應戰,當結束這場考試後,接踵而來的就會是「分數」,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試,考著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
有位著急的媽媽私訊傳來訊息問:
「老師,我的孩子總是送我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之前會送一些他用過的紙,不然就是他亂摺的色紙,今天在學校用點數換了一個狗罐頭回來要送我,我問他為什麼要換狗罐頭,他竟然跟我說要給我吃,我差點氣到吐血,我跟他說狗罐頭是給狗吃的,不是給人吃的,他又跟我說又沒關係,還叫我要吃掉,老師我的小孩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這需要看醫生嗎?還是智力上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