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想自殺時,目的是為了報復,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死了,媽媽和爸爸會最難過,就想這麼做。」作者的女兒如是說。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也常可看到這般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演著:父母明明是愛孩子的,但父母的用心孩子卻絲毫不領情,反倒恨父母入骨,甚至想以自我毀滅作為報復父母的終極手段,就像作者女兒對作者的告白一般。

何以親子間的隔閡、鴻溝可以如此深不見底,作者在書中的血淚自白,一一懺悔著過往是如何以「錯愛」的方式教養子女,深刻悔過往昔的自己就像恐怖情人般,用自以為對的方式愛著對方,卻未能體會這樣的「錯愛」,正一點一滴將孩子的生命力殘殺消融殆盡。

「你是有強迫症哦!?」在生活中常常聽到這種調侃的話語,偶爾被調侃一次還覺得沒什麼,但如果被調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又偶爾自己也覺得有些小習慣好像和大多數人都不太一樣,還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咧!(三人成虎真可怕)

2014年3月19日我打開電腦,才赫然從學生所po的臉書圖文發現 ,他昨晚與學運夥伴一同突破警備防線佔領立法院,現正持續在立法院內現場投入第一線的抗爭行動,後知後覺的我,才開始思考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在心理、社工等助人工作者聯合成立318學運心理諮詢服務站後,即便當時我還只是屈屈一介實習心理師,仍決意躋身投入貢獻我尚生嫩的心理專業。

亮亮是幼稚園中班的小朋友
亮亮的媽媽最近因為亮亮一直拿別人的東西感到苦惱
經常在亮亮的書包中可以找到不屬於他的東西
媽媽看到後非常的緊張,問亮亮東西怎麼來的
亮亮看著東西,想了片刻才說:「同學給我的。」
媽媽半信半疑的問老師並和同學核對後,表示不是同學送的
媽媽也和亮亮說過不是他的東西,不可以拿,但是這樣的事情依舊不斷發生
亮亮的媽媽已經無計可施。

什麼是「性別友善環境」?

「性別友善」是指對於各種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性傾向及性別特徵都採取開放、不論斷、接納的一種態度。而「環境」則包含具體的物理空間及群體內的文化、氣氛、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等。例如:一所高中設置了「無性別廁所」,也檢視並排除了校園中容易發生性霸凌的陰暗角落,且教師們在上任何一科目時都不會以「男性或女性應該如何如何」來做教學舉例,分配班級工作時也不會依據性別刻板印象來執行。

107年10月21日,美麗的宜蘭新馬車站發生了普悠瑪列車在台灣服役以來最嚴重的出軌意外,造成上百人的傷亡與財產損失。全台灣人都「感同身受」,也有許多人顯露了人性溫暖的一面,盡著自己的能力想要幫助流了血的同胞、受了傷的土地。

不過我們還注意到,有些人或許不是死傷者親友,也沒有搭上那班列車、沒有目睹那可怕的事發經過,但這兩天也「如臨現場」一樣感到恐懼、悲傷、絕望、驚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不過是另一起不幸的新聞事件、離我很遙遠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