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說我做了什麼、什麼沒做,
也可以解讀我的話語或行為。
兩者我都可以承受,但請勿將它們混合!----馬歇爾.盧森堡
我都講過多少次,為什麼你就是聽不懂?
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心情...
若不回應另一顆心,你自己的心終將凋零。
-賽珍珠
前陣子哥吉拉的新聞沸沸揚揚,自己也跟風了幾天,看著太太隔三差五的更新劇情,情緒也跟著起起伏伏,一方面想著自己什麼東西被送走時會生氣到離家出走,選擇不要這段關係;另一方面也想著先生的心情,在憤怒、拒絕的表面下,內在可能經歷到許多的委屈、挫敗及傷害。
「我從少女時期就認識他,然後一起進入婚姻,我們的關係説是細水長流,卻也好像漸漸少了一點激情與悸動,最近更開始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就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
敏敏在晤談中淡然地說出這些話,神情帶有悲傷,也有種憂愁與無奈。
大多數的人並不喜歡直接在人際關係中表達不滿,不論是親密關係、同儕、職場,甚至是家人都是如此,因為當我們提出問題,很容易被視作在抱怨、指責,反而讓關係更加緊張,彼此的談話還可能轉變為爭吵、冷戰,到最後我們甚至忘記為什麼要提出問題,又或是自己最一開始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本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留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的 cookie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