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傷:不是「想死」,而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很多人誤以為自傷就是想自殺,但其實並非如此,更多時候,自傷是一種在痛苦難以言說時,對世界的回應。雖然自傷行為可能增加自殺風險,但它更常是一種情緒調節 (emotional regulation) 的方式。當孩子的情緒超出負荷,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緒,所以選擇用傷痕來具象化、可控化這種感受。雖然自傷的確可能造成生命危險,但更多時候,它象徵的是「難受不堪,不知如何好好活著」。
曾有案主告訴我:「看著血流出來,就像氣球洩壓一樣,有了出口。」對他們而言,自傷是一種讓自己重新感覺「我還活著」的方式,是試圖從麻木中喚回自己的努力。有時,自傷也像是一種極限挑戰,是證明自己存在的感受,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身心劇烈變動,對身體的感知特別敏銳。他們想藉由皮膚上的刀痕和痛感,來找回混亂中的秩序感。
自傷是一種適應不良 (maladaptive) 的應對機制,長期下來會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在當下,這可能是他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在常人眼中難以理解的行為,對他們而言,是靈魂深處的吶喊。
大人該怎麼做?第一步,是確認安全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孩子有自傷行為,一定會感到震驚、焦慮,甚至內疚或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請記得,對這些孩子來說,理解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檢查傷口,理解背後的訊號: 不要迴避,也不要恐慌,先確認孩子的安全。使用的工具、傷口的位置和深淺,都透露著他們的情緒強度和衝動程度。如果傷口反覆出現在特定部位,可能已經形成習慣;如果轉移到更隱密的地方,可能表示他們的情緒更高漲,壓力更大。請協助他們止血、消毒傷口,並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可能無法控制自己,但你的身體值得被好好照顧。」
觀察自傷的時間與模式: 留意自傷行為發生的人、事、時、地、物。有些孩子在深夜獨處時自傷,有些則是在上課期間或廁所裡。這些都顯示了他們情緒容易緊繃的時機,藉此觀察,可以幫助我們移除周邊的危險物品,並留意他們心理狀態的變化。
特別留意「第一次」: 第一次的自傷經驗非常關鍵,它會影響孩子是否繼續使用這種方式來應對困境,例如有些孩子是跟風,有些則會先從刺青或穿孔開始。如果大人用責備或冷漠來回應,孩子可能會因為羞恥和恐懼而隱藏,甚至讓情況更糟。相反地,如果我們能穩住情緒,給予關注和理解,孩子就會知道:「我可以被幫助,而不是只能自己承受。」
先問「發生了什麼」,不是「為什麼」: 當我們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時,自傷者常常語塞,因為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試著改問:「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很煩嗎?說不出來也沒關係。」這樣的提問能打開對話,讓他/她有機會整理內心的混亂,建立安全感。
金魚之後:乘載痛楚,允許掙扎
在與青少年的晤談中,我們常聽到他們形容自傷後的感受:「像是整個人被掏空」、「像是掉進深海裡」。這是一種難以向外解釋的虛空感,就像那條在杯底無聲求生的金魚。
這些孩子並非只是想吸引注意力,而是正用他們僅存的方式,說出「好痛苦,我快撐不下去了」。如果我們能聽懂這種沉默的語言,不急著修復,不責怪,也不恐懼——只是穩穩地接住他們,那麼,我們就可能成為孩子在泥沼中掙扎時,那道能讓他看見出口的微光。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協助,這能幫助他們學習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對和處理情緒。
心理諮商能夠協助一同處理自傷問題,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幫助孩子:
探索自傷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學習更健康的情緒調節策略。
建立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改善生活與學校適應狀況。
您可以尋求診所的心理師提供個別晤談與親職諮詢等安排協助。
自傷行為是一個警訊,它提醒我們孩子正處於極大的痛苦之中。需要以更多的耐心、愛心和專業知識,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別忘了照顧好自己,當您身心俱疲時與其他家長、朋友或專業人士分享您的感受,尋求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