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英國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兒童在被霸凌受害後的傷痛影響不容易因為時間而淡忘能夠復原的時間可能會到成年後,甚至達40年之久在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將是普通人的兩倍、教育程度低、容易低成就,影響範圍廣且深遠霸凌問題絕不容忽視此項研究也被刊登於《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如果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虎媽式的親職教養敲響了警鐘,那麼《狼的孩子雨和雪》便是以和煦的方式,貼心提醒家長們適時放手。 曾有看倌撰文疾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掀開教養困境,卻不給父母一把避雨的傘。》我能理解作者立意,因我也同樣為劇中的父母感到心疼。虎媽與受壓迫變形的孩子,是每集戲裡的共通元素,然而戲越看下去,越不得不自問,是什麼樣的文化傳承與社會脈絡,共構了這樣的教養方式,讓時代更迭即便到了看似多元民主的21世紀,這樣的戲仍能喚起如此滔天似的國民性集體共鳴,我們仍是如此需要這樣的血薦經典作為儆醒與警惕。原來,時代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般進步開明。
其實絕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親子間若有良好的溝通方式,將有助於關係的改善、能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營造家庭幸福感…」,一定也看過或聽聞:「某某家庭因為親子關係不睦,造成關係破裂、孩子負氣離家……」等等,因為關係的裂痕,而有的負面新聞。不過,這樣的道理,知道歸知道,但到底什麼才叫做「良好的溝通」?又可以如何做來達到「良好的溝通」?卻是身為父母的一大考驗。
一直以來社會文化灌輸給女性的一個觀念是:照顧、養育、溫柔、體貼……等這樣的特質陰性特質,而生理性別與特質間的連結,被性別刻板印象化的幾乎無翻身之地。當一個女性成生了孩子成為母親之後,幾乎是毫無需要學習的,就被周圍的人期待應該要「會當一個母親」與「該當一個好母親」;然而,事實上,對於這個首次經驗的「身分」,對許多的女性而言,這是一個未知、恐懼、焦慮、手足無措的開始。
有機會和幾位在就讀高中、大學的青少年們聊天剛好提到家裡面和家裡互動的一些狀況青少年們每個人臉上都露出有些失落和無奈的表情但難得有一個不會阻止他們大肆說自己想法的人大家也都一個一個的談起家中那本「難念的經」聽著每個人的故事,忽然發現各家的「家家經」似乎有共同的語言
在人潮眾多的捷運上,傳來非常明顯的哭喊聲馬上就能聽出來是小孩的哭鬧的聲音伴隨而來的是父母不斷的「噓~不准哭。你看大家都在看你,你在這樣叫會被趕下車喔。」的確大家都在看那小孩,因為目光被孩子的聲音吸引,有許多人對那家庭投出好奇的眼光這時父母壓力隨著目光的聚焦逐漸提高,開始更用力的希望孩子安靜也因為焦慮和壓力的促使下,父母開始從柔性勸導到強硬施壓「你再哭等一下回家你就知道,還不閉嘴?還有聲音?」這時孩子的哭鬧聲明顯降低許多,但還是可聽見啜泣聲這時父母的耐心已經用光了,「啪」響亮的一聲本來只剩下啜泣聲的孩子,因為痛整個嚎啕大哭父母的怒氣也伴隨哭聲增加,從此刻起到離開捷運車廂都不斷的在訓斥孩子,警告他再不閉嘴回家要他好看
第 5 頁,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