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這不是一篇心理文章,而只是一篇自我提醒的歷程記錄,因為不只有坐馬桶,我們要一起學習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我心裡發寒?)我的大寶差不多在一歲半的時候接觸到馬桶寶寶這個名詞,
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經歷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暴風成長,社會及心理層面也會有劇烈的轉變,生活的重心從家庭漸漸轉移至同儕與校園,他們需要同時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自我認同,環境也會漸漸要求他們能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也就是因著這樣的轉變,青少年會歷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惑、不安,若在這些探索與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良好的宣洩管道、情緒支持對象以及談話的機會,則可能累積過多的壓力,以至出現諸多外顯的問題行為與適應困難。
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在玩遊戲或者學習新事物時因為有難度而屢屢失敗,失敗幾次後有些孩子會逃避不想再嘗試,而有些孩子則會生氣破壞東西或攻擊周圍的人,家長觀察到這樣現象會感到很緊張,擔心孩子禁不起考驗和挫折,但放棄學習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孩子失去動機時,再多的鼓勵往往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家長也需要適時的運用不同方式去激勵孩子。
學期又來到尾聲了,對小朋友來說又緊張又開心,緊張是因為還要考段考;開心則是考完就可以準備放假了,許多家長也會跟著緊張,擔心小朋友考試時會不會粗心、忘記寫名字、忘記複習過的,一場段考似乎全家人心情都陪著一起應戰,當結束這場考試後,接踵而來的就會是「分數」,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試,考著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
小朋友放寒假,也代表農曆年即將到來,許多小朋友是感到相當興奮和期待的,但大班的歡歡對於過新年就表現出相當的緊張、不安,我問歡歡說:「要過年了,你有沒有很開心?」,歡歡皺著眉沒有回答,繼續玩著手上的娃娃。 發現歡歡沒有反應,我接著問:「你不喜歡過新年嗎?」 歡歡這次很大聲的回答我:「不喜歡。」
分享不是與身俱來的能力,所以許多家長在處理手足間的玩具分享或同學間的輪流玩會遇到一些困難,尤其現今的社會孩子較少與其他的孩子互動,因此更難建立這樣的觀念,到底怎樣才能建立起孩子分享的概念呢?
第 2 頁,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