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這一生中,我們無法避免,必須經歷的重要關卡。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與家庭有了連結,頻繁地跟父母、手足相處;長大後漸漸擁有自己的交友圈,建立起同儕的互動;接著,我們會陷入情網,展開一段段戀情,或許進入婚姻,組織家庭,學習與自己的孩子培養親子關係;當然,也勢必會在職場中,開始體驗另外一種型態的人際關係。
霸凌行為一直是國內教育單位十分重視的兒童及青少年議題,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都能夠預測未來的偏差行為及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各國中、國小的網站都能發現宣導海報及短片,教育部也創立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試著透過各式管道消弭校園中的攻擊行為。然而,霸凌不單單指肉體、肢體上的外顯傷害而已,許多沒有證據、不留傷痕的攻擊方式,同樣值得被重視與注意。
「我從少女時期就認識他,然後一起進入婚姻,我們的關係説是細水長流,卻也好像漸漸少了一點激情與悸動,最近更開始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就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
敏敏在晤談中淡然地說出這些話,神情帶有悲傷,也有種憂愁與無奈。
大多數的人並不喜歡直接在人際關係中表達不滿,不論是親密關係、同儕、職場,甚至是家人都是如此,因為當我們提出問題,很容易被視作在抱怨、指責,反而讓關係更加緊張,彼此的談話還可能轉變為爭吵、冷戰,到最後我們甚至忘記為什麼要提出問題,又或是自己最一開始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愛到妥協,到頭來還是無解,綁著你不讓你飛,歷史不斷重演,我好累,愛到妥協,也無法將故事再重寫...」。數年前,這首膾炙人口的情歌唱出了一段愛情中的卑微與無奈,妥協於關係與另外一半,忽視著謊言、壓抑著自己,就只為了進入對方的世界、只為了將對方留在身邊。
還未進入愛情時,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原來有天會這樣著迷著他人。
曖昧促使我們更積極展現美好的一面,渴望與好感對象拉近距離。
熱戀時大腦多巴胺分泌的增加讓我們渴求與伴侶的相聚,
也形成月暈效應而讓我們聚焦在伴侶的優點,擴大了形象的美好。
然而,清醒後的磨合期讓我們掉進了伴侶與從前印象不同的失落裡。
原先理性內斂的人怎麼變得冷漠寡言?而感性親和的人怎麼又變得如此情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