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情人鋸齒刀割喉!桃園女全身赤裸奔超商求救 插管兩天撿回一命』(20250916)、『台中情殺案!18歲女大生遭砍30刀亡』(20250916)、『北市信義區情殺案女遭割頸身亡』(20250731)、『桃園驚傳情殺案!男持刀刺傷女同事 雙雙倒臥血泊送醫搶救』(20250327)
這一條條網路新聞都是今年在台灣社會上發生的情殺案件。每當新聞標題出現「恐怖情人」四個字時,我們的心都會一震,甚至感到害怕:是不是愛情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危險?但其實,不是所有情殺加害者都能直接等同於恐怖情人。如果我們把兩者混為一談,反而可能忽略其他潛藏的風險,甚至讓自己誤以為「只要沒有恐怖情人的特徵,就沒有危險」。
「以前我們幾乎每天都聊天,什麼事情都分享。可是現在,她的訊息越來越少,連見面也總是推託。」
「那你有問過她嗎?」
「我有啊,她說只是很忙,但我感覺我們之間已經回不去了。」
「所以你覺得呢?」
「很難過,好像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依靠。」
這樣的情境,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當一段友誼逐漸淡去或突然結束時,內心會湧起失落、困惑甚至憤怒。但友誼並不是一定能走到永遠,它隨著生命階段與需求變化,可能會有不同的樣貌。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並調適這樣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