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行為一直是國內教育單位十分重視的兒童及青少年議題,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都能夠預測未來的偏差行為及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各國中、國小的網站都能發現宣導海報及短片,教育部也創立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試著透過各式管道消弭校園中的攻擊行為。然而,霸凌不單單指肉體、肢體上的外顯傷害而已,許多沒有證據、不留傷痕的攻擊方式,同樣值得被重視與注意。

「我從少女時期就認識他,然後一起進入婚姻,我們的關係説是細水長流,卻也好像漸漸少了一點激情與悸動,最近更開始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就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

敏敏在晤談中淡然地說出這些話,神情帶有悲傷,也有種憂愁與無奈。

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經歷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暴風成長,社會及心理層面也會有劇烈的轉變,生活的重心從家庭漸漸轉移至同儕與校園,他們需要同時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自我認同,環境也會漸漸要求他們能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也就是因著這樣的轉變,青少年會歷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惑、不安,若在這些探索與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良好的宣洩管道、情緒支持對象以及談話的機會,則可能累積過多的壓力,以至出現諸多外顯的問題行為與適應困難。

大多數的人並不喜歡直接在人際關係中表達不滿,不論是親密關係、同儕、職場,甚至是家人都是如此,因為當我們提出問題,很容易被視作在抱怨、指責,反而讓關係更加緊張,彼此的談話還可能轉變為爭吵、冷戰,到最後我們甚至忘記為什麼要提出問題,又或是自己最一開始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愛到妥協,到頭來還是無解,綁著你不讓你飛,歷史不斷重演,我好累,愛到妥協,也無法將故事再重寫...」。數年前,這首膾炙人口的情歌唱出了一段愛情中的卑微與無奈,妥協於關係與另外一半,忽視著謊言、壓抑著自己,就只為了進入對方的世界、只為了將對方留在身邊。

「你今天段考考幾分?」

「明天的英文單字背完了沒?」

「模擬考不是要到了嗎?為什麼還在混?」

「你已經高三了,為什麼還不唸書?」

曾幾何時,我們跟孩子的對話開始被考試、讀書與升學圍繞,就像自己重返考場那樣,每天倒數日子、緊盯成績,甚至比自己當年準備考試時還要費心緊張。

第 2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