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壓力

最近疫情不太穩定,每天增加的本土案例又開始讓我們心驚膽跳,面對防疫,你是不是只想嘆氣,又覺得提不起勁?如果是,很可能我們漸漸產生了防疫疲勞。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影響防疫疲勞的因素可分為社會脈絡以及個人能力,社會脈絡大多與政府的政策有關,而在個人能力上,我們有四個面向可以去安頓自己,增加面對疫情時的忍受力,同樣也降低防疫疲勞的機會。
疫情發生至今已經將近兩年,台灣的防疫工作仰賴優秀的團隊與民眾的團結,得到國際間有目共睹的良好成效。但這一年多來,面對每天的確診數據、隔離措施、人際疏離,或是在生活當中的限制與損失,相信每個人的身心都累積了許多的壓力,這些壓力或多或少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感受、想法與行為造成了負向的影響,或可能讓防疫的行動漸漸變得鬆散。
「慢性疲勞」不像急性壓力那般瞬間強烈衝擊人的身心,反而更像是一鍋離不開且難耐的溫水,讓人逐漸失去了警覺與知覺,以為自己還可以「應付」,但其實身心的耗電速度,跟不上平時休息的充電速度,直到沒電(耗竭)倒下為止。
「你周末晚上有空嗎?」 面對他人開口詢問,你打開google日曆,滿滿的被標上許多工作事項、聚會,連假日也不例外,就僅剩那個被問到的周末晚上是空白的。你原本想著那個晚上終於可以喘口氣,就待在家裡好好休息...... 但看著那塊空白,你覺得好像好難開口說出「我沒空耶。」
你是否...被重大生活事件、生活細小瑣事、自我要求、角色多元搞到壓力山大? 常常忘記自由的空氣是什麼? 檢視一下自己的壓力指數!看看是不是開始需要提醒自己的開始好好呼吸唷 !
「人是一種容易陷入單一思考化的生物」這不是在說我們人都是單細胞的退化腦,而是我們天生大腦,構造就是如此。前陣子,有本蠻火紅的書「有限理性」;到跟之前的「快思慢想」,就是用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告訴我們,大腦並不是理性的,而是會受到心理、生理所影響,做出非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第 2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