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三級警戒後,前兩週我的臉書幾乎被窮途末路的媽媽好友們洗版,不管是彈跳床、溜滑梯、只要是各種看起來可以放電的小玩意,都被視為可以解救家長的育兒神器,連我自己也把放進購物車好久、卻遲遲沒有結帳的跳跳馬,狠下心按下了確認刷卡並送出。我一廂情願的幻想著孩子可以每天騎著馬兒在家裡奔馳,並會在下午乖巧的睡完午覺,但事實上是小馬一個禮拜只被女兒臨幸了一次,還不是用騎的...

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情緒崩潰,即使試過很多應對方式也沒辦法改善的窘境。但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退一步認識孩子的情緒機制,以及他們產生情緒的原因。
換一個角度想,其實人類調節情緒的腦區:前額葉,要一直到25歲才會成熟!所以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並不是他在無理取鬧,而是他也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身為大人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嘗試看看,像是:暫離情境、離開人群、引導孩子表達等,甚至可以透過遊戲或創作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需求!

藝人宥勝為了孩子的教育,舉家搬到台中,並在和老師對話的過程中,提到自己仍然會回到台北工作,而老師也順其自然地回應:那就是媽媽留在台中照顧孩子了。這段對話讓媽媽忍不住有感而發:「為什麼又是我,為什麼又是我必須捨棄一切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午餐時間婆婆端出了一盤雞肉,上面有大塊的也有小塊的,媽媽一心拿起大塊的準備撥給小孩吃,這時婆婆就大聲阻止說:「你吃旁邊小塊的啦!大塊的留給小孩吃。」媽媽心裡OS1:我就是要弄給小孩吃的呀!OS2:為甚麼我一定要吃小塊的?!

OS3:這就是婆婆與自己媽媽的差別,婆婆眼裡常看不到別人的女兒,殊不知別人的女兒也是娘家裡的心肝寶貝。

「我之前想自殺時,目的是為了報復,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死了,媽媽和爸爸會最難過,就想這麼做。」作者的女兒如是說。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也常可看到這般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演著:父母明明是愛孩子的,但父母的用心孩子卻絲毫不領情,反倒恨父母入骨,甚至想以自我毀滅作為報復父母的終極手段,就像作者女兒對作者的告白一般。

何以親子間的隔閡、鴻溝可以如此深不見底,作者在書中的血淚自白,一一懺悔著過往是如何以「錯愛」的方式教養子女,深刻悔過往昔的自己就像恐怖情人般,用自以為對的方式愛著對方,卻未能體會這樣的「錯愛」,正一點一滴將孩子的生命力殘殺消融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