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身處於熱鬧的社交場合卻無法融入;看著別人交朋友似乎很容易,自己卻總是一個人;或是在各種聚會中感受到無比的空虛,沒有歸屬感。

這些感受,心理學家稱之為寂寞/孤獨(loneliness)

最近疫情不太穩定,每天增加的本土案例又開始讓我們心驚膽跳,面對防疫,你是不是只想嘆氣,又覺得提不起勁?如果是,很可能我們漸漸產生了防疫疲勞。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影響防疫疲勞的因素可分為社會脈絡以及個人能力,社會脈絡大多與政府的政策有關,而在個人能力上,我們有四個面向可以去安頓自己,增加面對疫情時的忍受力,同樣也降低防疫疲勞的機會。

「你周末晚上有空嗎?」

面對他人開口詢問,你打開google日曆,滿滿的被標上許多工作事項、聚會,連假日也不例外,就僅剩那個被問到的周末晚上是空白的。你原本想著那個晚上終於可以喘口氣,就待在家裡好好休息......

但看著那塊空白,你覺得好像好難開口說出「我沒空耶。」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這句話,從哪來?其實,它來自「聖經」(使徒行傳 20:35)。或許,在我們小時候還不懂世事時,父母、老師、長輩會常常告訴我們,要懂得分享、禮讓,才是一個成熟的人,你也會因為給予,而讓心靈更富足、更快樂。

疫情的三級緊戒對許多人而言是措手不及的生活驟變,尤其廣大家長們面對孩子上學與托育暫停後該如何安置小孩而傷透了腦筋。即使有親友後援的家長,也可能面臨每天接送孩子的奔波、成為假日父母、祖父母到家裡同住以便照顧小孩這樣的生活變化。

在宣布三級警戒後,前兩週我的臉書幾乎被窮途末路的媽媽好友們洗版,不管是彈跳床、溜滑梯、只要是各種看起來可以放電的小玩意,都被視為可以解救家長的育兒神器,連我自己也把放進購物車好久、卻遲遲沒有結帳的跳跳馬,狠下心按下了確認刷卡並送出。我一廂情願的幻想著孩子可以每天騎著馬兒在家裡奔馳,並會在下午乖巧的睡完午覺,但事實上是小馬一個禮拜只被女兒臨幸了一次,還不是用騎的...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