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為何需要黏在螢幕前?

疫情後人手一機,無論是學習或休閒用途,因為社會變化與科技的使用習慣,掛在螢幕前成為現在孩子的日常。這會與父母成長的脈絡非常不同,過去的休閒活動可能一起出遊、吃美食等,但餐桌上/交通行徑間,孩子可能會不斷要求看手機,青少年則是直接用螢幕擋住交流與互動,而在寒假居家時間對親子關係影響更為明顯,家長最困擾的:「要如何限制他一直用手機?」而發生親子衝突。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自傷(自殺)」趨勢從2014年逐年攀升,在2021年通報數更是到達最高峰,也有為數不少「無聲墜樓」的事件,卻有官員回應此事時,說出「因為高樓的增加」導致「青少年的衝動墜樓事件增加」,讓我們不禁嚴肅思考,這群本是該健康成長、面臨求學階段的孩子,是否真的被漏接? 抑或有更多其它被忽略的因素呢?

霸凌行為一直是國內教育單位十分重視的兒童及青少年議題,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都能夠預測未來的偏差行為及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各國中、國小的網站都能發現宣導海報及短片,教育部也創立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試著透過各式管道消弭校園中的攻擊行為。然而,霸凌不單單指肉體、肢體上的外顯傷害而已,許多沒有證據、不留傷痕的攻擊方式,同樣值得被重視與注意。